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道思“,作者:道思,纷传经授权发布。
越复杂的方案月容易出错,灵活度也越低。那么,如何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呢?本文作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解答,一起来看一下吧。
“如何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这是一个很好理解但很又难表述通透的话题,本文仅用来记录下当前自身的思考,尽可能让问题的处理变得简单可操作些。越复杂的方案越容易出错,灵活度也越低。
01
为什么会觉得复杂
假设我认为某个人是一个复杂的人,那么我为什么会觉得他复杂?首先我和对方的关系要么是一般(不怎么熟悉),要么是很好(熟悉)。
一般时我认为对方复杂主要是不太了解对方,这时会根据对方外在、神情、行为或者他人的评论来判定,复杂是模糊的;
很好时我认为对方复杂主要是过于了解对方,我很清楚他的出身、经历之丰富,复杂是具体的。
从一般和很好我们可以引出两个点:
表象的遮盖
过于注意细节
02
复杂问题的体现
回到问题本身来说,当我们在说一个问题复杂时,主要也是体现在这两点。
表象的遮盖:看到或者听到,云里雾里,一直没搞懂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也就不知道如何解决;
过于注意细节:我们在接触问题时,大多是直接面向问题的细节点,这就很容易开始从细节处思考,通过一个点不断向四方延展,最后会发现涉及的内容太多。单独每个部分都还好,但合在一起看时就很复杂,好似面对一个线团没有头绪,不知道如何下手。
通过上述梳理,可以粗粒度的把问题复杂性划分为两类:看问题和问题本身。
03
如何简单化
1. 看问题——对问题是不是清楚了
在遇到一个问题时,我们首先要客观的看问题,通过明确、定义问题来清除模糊感。确保问题涉及的双方在进行沟通以及待解决的问题到底是A还是B,避免出现一方在说A,一方听成B。
看问题时个体可依赖自己的专业性以及对问题的清晰认知,比如对问题有较强的敏锐性和洞察力,能够较快的抓住主要矛盾。但这需要较为深厚的阅历、知识、经验以及较长时间的训练,属于高阶方式。
对于初期成长阶段的我们,可以通过沟通的方式来明确问题。在工作中有一些问题之所以长时间未得到解决,不在于问题有多难,而在于双方的沟通一直未达成共识,各说各的,导致解决方案迟迟未确定,给人一种问题很复杂的表象。事后再通过复盘来提高自身专业性。
2. 问题本身——找问题关键点
当一个问题涉及要素较多时,比如不同角色、不同流程、不同模块。基于一个点进行发散思考时自然也会将其联想到一起,这很重要,可以初步确定大致的范围,但此时记录的要素是没有条理的,还无法直接使用,需要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和处理,通过总结和提炼,将内容进行分类、将流程进行分层。
内容进行分类,可以让我们站在一个全局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全局视角代表着通透,哪些是重点、非重点,哪些需要优先处理;
流程进行分层,便于深入问题细节,为了实现一个目的,会制定一个包含多个事务的流程,有些事务又会有子流程支持,比如对合同的审批。根据流程节点的颗粒度和详细度来明确要素属于那个层次。
进行深入思考时要避免进入盲区,沉迷于细节之中,忽略了待解决问题本身要实现的目的。
日常中有时会遇到此类问题,比如我们可以很快的定位到问题关键点,但发现无论如何也解决不了,这时可以回想下设计之初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制定的方案本身有问题,就算把问题点定位好也无济于事,白费功夫。
在针对问题及问题本身进行思考分析前、不妨先再次同步目的,如果发现是因为方案不合理带来的,那就不需要再花费时间精力将该问题简单化,而是需要重新制定新的方案。
04
最后
上面从几个角度进行了表述,但这不是一套完整的思考模型,所以在实际问题中无法直接套用,这里需要大家检索一些科学的思考模型,在不同的场景下使用。对于练习方式,比较推荐PDCA模型,反复练习可以有效的提高各模型的使用熟练度。
计划:遇到问题先尝试自己定位、梳理核心点;
执行:同他人表述自己的思考内容,通过沟通来确定对或者需要调整不足之处;
检查:根据最终确定的问题关键点复盘,反向分类,看是属于什么类型的问题,自己最初如果想错了,从哪里开始错了;
处理:下次遇到类似问题该如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