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雷帅快与慢”,作者:thunderbang,纷传经授权发布。
之前写了我对消费信贷有几点质疑,有朋友就跟我说,觉得我太悲观了,质疑了这个行业的价值,也在质疑自身工作的价值。
留言也有几个表达了这个意思。
其实作者写文章,或者公开表达的观点,都不一定是他对这个问题最本真的看法。
因为作者不能总是说我觉得这样,我觉得那样,尤其是在论述某个客观事物时。
很多时候,出发点是我提供看问题的视角,以供大家摸鱼时轻松一阅。
至于我自己是怎么看待的,当然不可能这么偏激。不然,以我这么看重事物价值的性格,没价值的事情我早就弃之而去了。
前段时间看了几家平台的ESG报告,想到了这个问题,不妨聊一聊我最真实的看法。客观且真实。
讨论一件事情,首要问题就是讨论这件事情的价值。消费信贷的价值,还是普惠金融四个字。
普惠金融的标准一个是普,一个惠。普是可得性,惠是可负担性。可得性就是下沉,可负担性就是低价。那什么是下沉,什么是低价?
互联网业务中常见的下沉指标是,三线及以下城市客群的占比。
但信贷业不同于电商、外卖、短视频等行业,它是一个非常轻交互的场景,既无平台与客户物理意义上的交互,也无客户使用过程中网络意义上的交互。
因而,三线及以下城市既无基础设施的受限,也不承载生活表达的需要,实在不是一个好指标。
年龄和学历也是常用的表示下沉的指标。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高渗透,年龄指标越来越无足轻重。学历指标尚可,大专及以下学历客群占比还算那么回事。
有一家银行的ESG报告里罗列了几个指标,其中一个是首次获得银行信贷服务的客群占比。
我认为这是一个好指标。跳出银行信贷服务的约束,我们改为合规定价信贷服务。
一个更好的表示可得性的指标就诞生了:首次获得合规定价信贷服务客群的占比。
价当然越低越惠,行业发展虽未久但影响实在深远,监管已经跟上,满足监管要求的定价就都算惠吧。
另一个具备普惠意义的服务大概是,符合国家帮扶战略的场景金融,例如小微金融、汽车金融、农村金融等。但这已不属于普通意义的消费信贷范畴。
所以我认为,在消费信贷行业,只要在做的是合规的定价,就是有价值的,服务的客户中首次获得合规定价信贷服务的客群占比越高,价值就越大。
过高定价,是逐利的,对服务的个体而言不一定都有害,但整体而言,一定是有害的。
合理定价,但仅服务于优质客户,是守成的,这也是逐利,但其无害。
不是说不服务优质客户,只是这部分人你不做别人会做,你做了别人就没得做,没有增量价值。
当然了,如果在这个地方守成是为了留下精力在其他地方开疆拓土,也很好。
所以,普惠金融其实并不容易。一个普一个惠,两个都做到是很难的。
大行固守其成,你可以说是不作为的,但不是为害的。
小贷平台高定价,是为害的。
要两者都做到,需要很高的水平,要兼顾风险管理和流量渠道。
风险管理强一点,渠道流量能力就允许弱一点;风险管理弱一点,则渠道能力就一定得很强。
至于对消费信贷更严格的要求,我不认为需要如此苛刻。
有人说,普惠金融只有对象能体现普惠,它的额度、利率、贷款时间和普惠一点都不沾边。
关于这一点,实在是太苛刻了。对于一个有需要的人,提供一个合理定价的信贷产品,其额度还要考虑这个人是否应当承担得这么大。
其贷款时间还要考虑这个人当下是否理应消费。这个标准太圣贤了。
有人说,金融机构最应该自律:合理授信。
受益于国家的经济飞速发展,超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去放贷,确实收到了超额收益,但其实最终也变相伤害了部分借款人。
关于这一点,行普惠之事,过程中无可避免地对部分借款人产生伤害,则不应该被责备。
借款人自身不是永远无错的,不能因为贬低借款人是政治不正确的事情,就责任转移。
机构岂不是竭力解决这部分问题,毕竟呆账就是天然的责备。
另外,自律是很难的,必须他律,靠监管。但额度是不是过高,不是监管应该考虑的问题。
有人说,信贷主要是帮客户实现梦想,顺便赚点利息钱,完美。
这一点,就是这个行业最完美的结果。
这个行业的意义已经被阐明,在这个行业中从业的意义已然浮出水面。
这一点,我已经在风控从业的童话和现实中,很客观地表达观点了。
关于工作,我们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在宽道上做长期正向的事情。
我认为,风险管理是这样的事情。请注意我说的是风险管理,如果你以一个更窄的范围来辩驳我,则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