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我就是蔡钊“,作者: 蔡钊,纷传经授权发布。
有句古话叫做“多事之秋”,目前来看,似乎很有道理。
11月,发生了挺多让人感到无可奈何的事情。直至今日,武汉的形势仍然没有一丝好转,不出意外,元旦之前恐怕难有改观。
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对我个人的工作以及精神状态其实产生了一些影响,当然也引发了一些思考。
1、互联网尤其是自媒体的普及,几乎消灭了信息差,尤其消灭了社会事件的信息差。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在一点点被削弱,自媒体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信息源,但是其真实性往往会遭遇质疑。但是整体而言,自媒体崛起,带来的信息透明,对于普通个体而言好处是远大于弊端的,这其实就是“认知盈余”的价值。
2、每个人都在吐槽短视频让大家沉迷和懒惰,我们似乎没办法再深度的去学习。换个角度想一下,当一种现象成为主流趋势的时候,个体是不是应该主动去适应和调整,去迎合这种改变。是不是人类的学习方式,就应该从深度学习逐渐进化成碎片化学习?
大家都知道达尔文雀,从进化学的角度来讲,达尔文雀是成功的,按照我们的正常逻辑,只有强壮的动物才能够在环境的变迁中生存下来,实际上达尔文雀一点都不强壮,反而是非常瘦小,但是它们却从加拉帕戈斯群岛的飓风中存活下来了。也因为如此,进化论强调的是“适者生存”而不是“强者生存”。
3、作为一个从业7年的新媒体人,和从业3年以内新媒体运营相比,我的优势在于哪里?是对行业的了解程度?更出色的执行力?还是更加丰富的资源?
这些都能够解答这个问题,但都不是我认为最恰当的答案。我认为,答案应该是决策能力和判断力,而这两项能力是基于前面所说的那些能力。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个马云的视频,视频里马云说:如果让我从零开始,我肯定竞争不过今天的年轻人,但是因为过去50年我的经历,年轻人要试10次可能最多成功2次,但是我的话只需要1次就可以了。
马云的观点,我深表赞同。
在互联网行业,尤其是新媒体行业,知识层面的差距基本都能在几个月之内去抹平,唯有判断力和策略能力是短时间内无法去提升的,这才应该是资深从业者和新人之间最大的差距。
4、对待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逃避,第二反应是自我麻痹。逃避很容易理解,就是会尽一切可能性去避免接触自己不擅长的事情。自我麻痹是指,为自己逃避的行为找借口。比如说,很多擅长公众号的内容生产者,早期都会对短视频产生这两种情绪。我自己其实也是如此,2018年之前我都没有注册过抖音账号。当时,我给自己找的借口是,短视频都是低俗和碎片化内容,没有营养。直至今日,很多人都还对短视频持有这样的偏见。
其实,任何被一个群体所接受的东西,必然是存在某种特殊价值的,即便你不感兴趣,也不应该对这个东西的价值全盘否定。
5、搜索流量在所有内容平台中的价值都很大,只要你想要做内容,就一定要想办法去布局搜索流量。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却会忽略掉搜索流量,原因是搜索流量属于长尾流量,见效慢的同时效果还无法去评估。但是很多人忽略掉了,搜索是一个成本很高的用户交互行为,如果不是强需求,用户是不会主动触发搜索的,强需求往往对应高转化,这就是搜索的独特价值。
大家可以看一下,我在11月初发布的关于视频号限流的视频,播放量才几千,点赞数也仅有25个,但是通过这条视频,添加我好友的有意向做视频号的用户,却超过了20人。这条视频的流量来源中,除了发布视频当天的推荐流量较高,后续每天的新增流量其实都是源于其它,官方对其它的解释就是来源于搜索等其它场景,毫无疑问搜索就是主要场景。
6、哲学真的很有价值,而且适用场景真的很广泛。很多你想不通的问题,都能在哲学作品中找到答案。当然,读哲学作品的时候,我们本不该如此功利。在读哲学这件事情上,我还是一个小白,还在努力中。
这个月,有两家出版社给我寄了三本书,让我帮忙推一推。一本是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一本是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还有一本是丘镇英(丘成桐父亲)的《丘镇英先生哲学史讲稿》,目前虽然一本没卖出去,但是这三本书确实都不错。
以上就是11月的月度的思考,12月的会增加更新频次,持续更新一些关于视频号的内容,同时也会更新一些这一年来对行业的观察以及对来年行业趋势的预估,同时也会有一些书单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