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Ruby的产品工坊”,作者: Ruby,纷传经授权发布。
在作为产品经理的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面临一个问题:如何区分真实需求、伪需求与弱需求?
有一次,我收到了一封用户的反馈邮件,描述了一个他认为极为实用的功能点。我心动了,觉得这个功能可能会是下一个爆款。但当我真正投入资源进行开发后,却发现用户实际使用的人数寥寥无几。这让我深感困惑,为什么看似完美的需求,在实际中却得不到用户的喜爱?这时,我意识到,可能自己被伪需求或弱需求所迷惑了。
01
真实需求、伪需求与弱需求有哪些特点,应该如何判断呢?
1. 真实需求的特点及判断标准
特点:
直接解决用户的核心痛点。
与产品的长期策略和愿景高度契合。
能为产品带来明显的竞争优势。
判断标准:
用户反馈:大量用户反馈和请求此功能。
数据支持:数据显示功能有高频率使用。
竞品分析:满足此需求可以使产品在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
特点:
看似解决了用户的问题,但实际上并不触及痛点的核心。
可能是追随某个热门趋势,但与产品的核心策略不符。
判断标准:
用户反馈:只有少部分用户反馈此功能。
数据支持:尽管有用户点击,但实际使用率低。
原型测试:用户试用后表示很难理解或不知道如何操作。
特点:
虽然解决了某个用户问题,但这个问题并不是大多数用户的核心痛点。
与产品策略不冲突,但也不是核心策略的一部分。
判断标准:
用户反馈:用户反馈较少。
数据支持:数据显示使用率不高。
竞品分析:即使满足了这个需求,也不会给产品带来明显的竞争优势。
02
生活中有哪些伪需求、弱需求的案例呢?
案例1:
社交软件的“天气分享”功能:某社交软件上线了一个“天气分享”功能,允许用户在朋友圈分享当天的天气情况。虽然初衷是为了让用户更加亲近,但实际上,大多数用户并不关心他人所在地的天气,这个功能很快就被大家遗忘。
案例2:
购物网站的“3D试衣”功能:为了增加购物体验,某电商网站推出了“3D试衣”功能。但由于技术限制,模拟效果并不真实,用户反而觉得更加困惑,最终这个功能被下线。
案例3:
办公软件的“手势操作”功能:某办公软件为了迎合市场趋势,推出了“手势操作”功能。但大多数用户已经习惯于传统的鼠标和键盘操作,新功能上线后反而增加了用户的学习成本,导致大量用户反馈不满。
03
应该如何做,来避免伪需求/弱需求?
1. 用户访谈与观察
定期与用户进行深入的访谈,观察他们在实际场景中如何使用产品。如果在访谈中,多数用户都提到希望有一个“夜间模式”,而你在观察他们使用产品时,确实发现在晚上他们因为屏幕太亮而频繁调整亮度,那么“夜间模式”很可能是一个真实需求。
2. A/B测试
针对某一功能或需求,制作两个或多个版本,观察哪个版本的表现更好。你推出了一个新的首页设计A和B,通过A/B测试发现,A版本的用户停留时间和转化率都明显高于B版本,那么A版本更接近用户的真实需求。
3. 原型测试
在开发前,先制作一个低保真或高保真的原型,让用户试用并收集反馈。你为一个新功能制作了原型,但在用户试用后,他们表示很难理解或不知道如何操作,这可能说明这个功能是一个伪需求或设计不够友好。
4. 数据驱动决策
通过收集和分析用户行为数据,来判断哪些功能是用户真正需要的。你推出了一个新功能,但数据显示,尽管有很多用户点击进入,但很少有人真正使用,这可能是一个弱需求。
5. 竞品分析
研究竞争对手的产品,看他们如何满足相似的用户需求。发现竞品推出了一个新功能,获得了很高的用户活跃度和好评。则可以考虑是否应该在自己的产品中实现类似的功能,或者如何做得更好。
6. 需求评分
为每个需求设置一个评分标准,如“用户反馈频率”、“技术难度”、“与产品策略契合度”等,给每个标准打分,最后汇总得分来决定需求的优先级。一个需求的用户反馈频率很高,技术难度低,与产品策略高度契合,那么它的总分可能很高,说明这是一个真实需求。
本文由作者授权纷传发布,建圈子、做付费社群用纷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