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点赞
评论
分享
多思考怎么做产品,少思考怎么做产品经理
公众号:产品经理熊不知
阅读
研究怎么做产品经理,就偏向于说了再说;而好好研究手上的工作,就偏向于做了再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产品经理熊不知“,作者:熊不知,纷传经授权发布。


有些时候感觉自己变成了工具。


无论是KPI还是OKR,还是其他的绩效方式都是为了实现更多的增长,为了实现这个目的,需要更多的功能、更多的品类、更多的运营和营销,吸引更多的用户,获得更多的盈利。


而工作和我们似乎变成实现增长的工具。


兢兢业业如黄牛拉车,不过是为了有更多的汇报材料,从而获得更高的职级、更好的offer,更高的打包价格。


需求分析、开会、画图、制定策略、共享文档、沟通执行、复盘分析...


为着「增长」的目标,每天撸起袖子加油干,热火朝天。


在各种大词的笼络中,要么陷入狂热,要么陷入麻木。


会有那么一些时刻,会反思自己是不是:


大谈长期主义,但经常陷入短期利益的追逐?


大谈产品思维,但经常忽略用户需求?


大谈理想主义,但陷入庸常难以自拔?


有些时候会用第三人的视角来看我自己,问自己:这是你想要的吗?


脑海里面就会有两个小人在打架。


一个小人说,这就是主流的运行规则,循规蹈矩就行。

一个小人说,这不是我想要的,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呢?



Light的一些思考,会让我重新去思考一些问题。比如:


如何在不刻意追求用户量和估值的前提下构建一款产品?

如何在能力边界内选择一个功能?

如何践行长期主义?

如何控制自己的欲望?


虽然这些我在现阶段很难做到,但是这些让我在喧嚣的「增长」「用户数」「估值」之外,看到另外一种可能性。


所以也极力推荐大家看下这篇文章。


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



01

看不见的产品feature



《一个笔记服务的长期主义里面》Light写到:

但我们决定承诺一点能够做到的。我们会预留一笔服务保证金,覆盖未来 7 年的服务器成本和基本的人工维护成本。


这个决定是为了消除用户的顾虑,同时也是因为本质原因「长期本身就是笔记服务的一个核心 feature。」


所以才有了这句:

「产品 feature 不一定是能够看得见摸得着那种东西,很多重要的 feature 都是看不见的。」


这句话其实并不难理解。


我们知道,复刻一模一样的所有的微信页面,我们也无法再造一个微信,因为「社交关系」是最重要的,却不可见的feature。


阅后即焚的功能都在做,却很难再出一个Snapchat。因为那种更加开放多元的文化氛围也是一个feature。


Tinder的左滑右滑很简单,背后看不见的是匹配的「算法和效率」以及对女性用户的「维护和尊重」。


某些时候,真正让用户选择一个产品,可能并不是这些看得见的页面和功能。炫酷的UI、繁多的功能确实能吸引人,但是让用户实际使用并长期留存,这些远远不够。


更多的时候,是看不到的一些feature起着关键作用。


在参看竞品的时候,我们能看到的是各种功能页面。实现这些功能和页面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很简单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看到,支持这些功能和页面的背后,是不是有一些我们忽略的或者看不见的feature在起作用。



02

已经做完的功能,为什么不上线?



Light提到,之前一个「标签双链」的功能做完了,考虑良久,还是没有上线。


说实在的,这样的选择还是比较特别的。


我们经常说的「来都来了」,「做都做了」这样话,其实是对「沉没成本」过分看重,把沉没成本也当成了决策的重要因素。


经济学家的很多假设都是建立在人是理性的基础上。但是这个基础似乎薄弱到不堪一击。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时间,几乎都是被情绪左右的。


比如沉没成本,厌恶损失的心理让我们根本没法不在意吧。


所以已经做完的功能,投入了时间精力等无法收回的成本,我们大部分人的选择肯定是上线。无论功能好不好,因为上线可能有收益,不上线则完全没有收益。我们偏向于选择更多的可能性去覆盖之前的成本(是的,还是在考虑原先的成本问题)。


所以Light做的选择,真的挺让人诧异的。


他做出选择的原因,完全没有考虑沉没成本,而是考虑到未来的可能性:


1、用户的理解成本

2、未来的维护成本

3、自己的选择


这样的清醒,太难得了



03

多思考怎么做产品,少思考怎么做产品经理



很多文章和课程都在谈产品经理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怎么构建这些能力。


经常也会在各种产品经理群里面,听到这样一些提问。


我自己也在某一个阶段很关心类似的问题。


有关注和学习各种能力的意识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如果把重心都偏移到这方面,要么是有目的性地收割,要么就是无意识地被收割。


我们需要去研究怎么做好产品经理吗?


如果我手上产品相关的工作,能做到比较好,那么我自然而然地知道我需要的是什么能力;如果我连手上的工作都没有做好,那我知道了这些能力也只是知道而已。


脱离了工作场景和客观实践,「知道」距离「做到」有十万八千里。


之前有个朋友问我怎么看:有的人在自媒体上侃侃而谈,但是在具体工作中却洋相百出呢?


我第一个反应是,反思自己。每当我想写一个主题的时候,我也会用这样的话来问自己。


第二个反应是,其实这是一个常态。知行合一其实是相当难的。一方面知道了,不一定有能力做到。另外一方面,知道了,也不一定有意愿去做。


我觉得避免这个问题,有一个解决办法就是:与其说了再做,不如做了再说。


在我看来,研究怎么做产品经理,就偏向于说了再说;而好好研究手上的工作,就偏向于做了再说。


这样至少不会有知行不合一的问题。


以前可能只是对这方面有模糊的认知。但是看了这篇文章最后Light给产品经理建议:「多思考怎么做产品,少思考怎么做产品经理」,觉得自己对此认识清晰不少。

评论
点击登陆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