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大力哥”,作者:大力哥,纷传经授权发布。
不知道你有没有跟我一样的感觉,在当下的生活里,我们留给自己放空的时间太少了。
每次出门,我除了检查手机、钥匙、口罩有没有带之外,还会下意识去确认耳机有没有带。
如果我要去坐地铁,但是口袋里没有耳机,我会莫名地产生一些焦虑。
有耳机可以做什么呢?听什么都行。
听音乐、听讲书、听播客,只要能够听一些东西,哪怕是没有什么营养的纯娱乐性的内容,但我一定要把这个碎片化的时间利用起来。
上卫生间也是,我必须要带着手机,看工作消息、看新闻、看视频号,看什么都行,但我得利用好这个碎片化时间。
当我发现自己在无意识中养成了这些习惯时,我被自己吓了一跳。
我在想,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已经离不开这些玩意儿了。
我以为自己是娱乐成瘾了,但事实上,在这些时间里,我并不是纯粹在娱乐。
而如果没有做这些事情,我也并不觉得空虚。
我只会觉得无用,这些放空的时间,是无用的,无价值的。
01
很长一段时间里,效率是我生活的准则之一。
大概是很早就意识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太多,想要去的地方太多,想要读的书太多,而生命又过于短暂。
所以想在有限的生命中去体验无穷的丰富,除了尽可能提升生活的效率,似乎别无他法。
恰好毕业后又进入到互联网领域,又恰好进入的时机是在这个领域高速增长的阶段,于是效率又成为了工作的原则。
几乎在每个阶段,我都能从老板的口中听到“尽快”这个词,这个工作尽快搞定,这个人尽快联系,这个问题尽快解决。
一件事,如果能 3 天做完,绝不能拖到 5 天,这已经成了大家的共识。
当工作的原则和生活的准则恰好相遇时,效率优先的原则就更加被我推崇。
02
但我一直没有思考过,效率到底是什么。
或者我如此推崇效率优先,内心里到底在恐惧的是什么。
效率只是一种客观描述,那背后驱动我产生如此意识的心理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如果我过着一种低效的生活,这可能意味着每天里的很多时间。
我都在做一些看起来没有用的事情,做这些事情对当下的我来说可能没有产生任何价值…
想到这里我发现:追求效率优先,出自我对无用的恐惧。
如果我读的书不够多,那我在跟朋友聊天时,是不是失去了很多谈资;
如果我去过的地方不够多,那此刻的真实的我,又如何向那个渴望生命极致精彩的我去交代呢。
归根到底,我接受不了自己是个无用的人。
所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塞满一些自己觉得有用的行为,对我而言,似乎就是抓住了效率。
03
很遗憾,追求效率是会成瘾的。
效率成瘾的原因,我认为有两点:
第一,获得感不足。
一个人如果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获得感是不足的,而获得感又是支撑我们努力工作和生活的巨大能量。
那意味着他需要在多学一点,多吸收一些的过程中,积攒小小的获得感。
这个人会对自己说,看,我又看完了一本书,我又听完了一节播客,那工作中的平庸,似乎也算不得多么可怕的事情。
获得感的稀缺,似乎也在无意识中成为了一种管理手段。
有一本书叫《毫无意义的工作》,它揭示了事实上很多工作并不都是有用的。
就是有一些工作,毫无意义,却合理地存在着,而且从业者竟然还非常卖力。
对这些工作而言,提供获得感本身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我曾经做过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大概花了半年多的时间做好模型之后,老板告诉我需要等销售谈好合同才能往下走一步。
这意味着我付出了很多努力,但距离获得最终的结果汇报还有一段漫长的距离。
而在这段时间里,我能做什么呢?
我不可能拉着每个人说,看,我做的东西多么牛逼,这个产品逻辑多么合理。
我只能选择继续寻找新的工作,写更多文档,写更多复盘,学更多知识,以此收集一些获得感碎片,去度过那段时间。
我想说的是,控制给到员工的获得感,他们自己会去加倍去多做一些事,因为这样的人需要这种情绪来滋养自己。
我不评判对错,我只觉得这种现象可能是存在的。
第二,确定性不够。
近几年,我们经常听见裁员的消息,也一直在说大环境不好。
而当这样的事情真的发生时,公司总是出面说,那是正常的优化。
具体到个人身上,业务优化和人员优化确实天差地别。
人员优化就像高考,成绩好的同学就是能上好大学,这是非常确定的一件事。
所以对个体而言,人员优化意味着:我必须跑赢一些人,那样就可以不被淘汰。
但业务优化就像投资,如果选错了业务,即使你再怎么努力,可能也是会被一锅端。
而选择业务这件事,对很多个人来说是不确定的。
并不是我们没得选,而是我们没有办法站在那么高的视角。
也没有那么多的信息支撑,去提前看到这个公司的这个业务在未来的前景。
而当下的很多裁员,更倾向于业务优化。
淘汰你,与你的表现无关。
当这朵乌云笼罩在心头时,一些人可能选择躺平,但更多人会选择直面自由市场的竞争:
他们会想,如果我真的被裁了,要去找工作了,我的竞争力在哪里。
在哪里呢?
在确定性里:在充满竞争性的环境里,一个人拥有更多的技能,就拥有更大的胜出概率。
而要拥有更多技能,就必然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吸收一些什么,无用是最大的敌人。
04
我并不否认效率优先的生活方式,事实上我也在这样的准则下生活了很多年。
但我认为,当我们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时,我们需要意识到硬币的另一面,即它的危害。
只有意识到它的危害,且依旧选择它,并为所有的结果负责,我想才是一个成年人该有的做事方式。
效率优先最大的危害,在于我们会轻易给周围的一切贴上无用的标签。
如果一件事没有让我有获得感,没有让我感觉到对未来更确定,那我就会觉得它是无用的。
最近听周围一些朋友说到,他们回老家过年的时候,除了必须要走的亲戚之外,不太会跟一直生活在老家的儿时伙伴去联系了。
一方面他们觉得自己以后的发展不在这里,保持联系似乎也没有太多帮助;
另一方面,两个人那么多年没有共同生活的经历,聊也聊不到哪里去,无非是一些客套的话。
这样的无效信息沟通,没有任何获得感。
你看,在效率优先的准则下,无用的判断标准是如此简洁而清晰。
我们可能会给父母的唠叨贴上标签,可能会给听另一半抱怨老板贴上标签,会给跟咖啡店的老板聊两句贴上标签,给好久不见的朋友突然跟你说要不要出来见个面贴上标签。
当我们养成了贴标签的习惯,只让自己关注那些没有贴标签的事物,我们可能会变得非常冷漠。
是的,我们一直在聊效率,但生活的另一部分在于,情感。
有些情感是缓慢的,迟滞的。
离开家之前,父母跟你不停地唠叨,提醒你带上这个,带上那个,你觉得那些话都听烂了,老生常谈,无用。
可当你在某个深夜独自去医院看病,回来之后又累又饿,想吃一口家里的咸菜。
忽然发现行李箱里还有妈妈偷偷塞进来的咸菜,我想,很少有人能漠视这样的情感冲击。
是的,离家的时候看着妈妈把咸菜塞进行李箱,你也许没任何感觉。
但只有在那样特定的情境下,看到那些咸菜,情感才会被填满。
无用,是当下基于效率优先的准则,我们轻易地做出判断。
将时间拉长,在一生旅程的视角下,我相信,那些被你贴上无用标签的事物,兴许在闪闪发光。
而某个片刻你特别在乎的事情,比如绩效,在时间的尺度上,渺小到几乎不可见。
最后,我想到了去年底网易新闻那条爆火的视频。
打破效率成瘾,不轻易贴无用标签,因为我们不是一辈子一定要做多少事情,而是在某个瞬间感谢自己如此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