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运营总监SUSU的每日思考”,作者:酥酥说,纷传经授权发布。
很多大厂在招人的时候,点名要招研究生。
这就奇怪了,同样大家都没有工作过,而研究生成本比本科生高,为何要选择研究生,而不是本科生?
这背后其实就是这个研究精神。
当你读研的时候,你做一个课题。
围绕一个命题去思考,去收集资料,去决策方向,去落地,去交付,整个过程体现出来的研究精神,实际上是工作中非常需要的。
做运营,想做好运营,尤其需要这种研究精神。
我回顾一下我的职业生涯的成长,我想之所以可以一路成长得比较快,最重要的可能就是我的研究精神了。
所以我希望在看完这一篇之后,你也可以去多研究。
01
要亲自去做,亲自研究。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从我去年十一期间正式开始做小红书,到我12.4日开直播给大家培训小红书。
也就是2个月,为啥我2个月的时间,就可以整理一套方法论出来教大家。
其实我在一开始做的时候,也是啥都不会。
虽然我是大厂运营总监,但实际上在做小红书这个事情上,我也没有并没有比大家多会一些什么。
我会的就是自己实际做,在做的过程中多琢磨,多总结,多观察数据,多体会用户。
总结下来就是多研究,研究多了自然就会了。
比如说这个笔记的流量分配逻辑,有很多文章都在讲,实际上大同小异,看几篇就差不多琢磨明白了。
比如说怎样的笔记会爆,就多去研究一些爆款笔记,自己也去试,在试的过程中总结经验。
比如我也会做一些ABtest,同样的笔记,不同的封面,是否会有很大的流量差异。
比如为什么我的笔记过不了审核,不断去删减不同的内容,直到能过审核,这样就知道是哪些词触碰了平台的痛点。
比如在不同的时间段发笔记,观察这个笔记的流量变化,从100-500-1000,这个过程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从而找到最合适的笔记发送时间。等等等。
说实话,在做小红书之前,我真的并不知道该怎么做,对我来说也是全新的。
但2个月,亲自的摸索和研究,整理一套方法论,像模像样。
所以,要研究,要亲自去做,亲自研究,只要你愿意做,愿意研究,没有什么事情是难的。
02
不要拿来主义,要独立研究。
我们高中时候做数学题,是不是有这种感觉,遇到一个难题,不深入琢磨,直接看答案,再遇到还是八成做不出来。
而自己研究后即便没做出来,这时候再看答案,印象就会更深刻,下次遇到就会了。
所以说,拿来主义,看起来会了,但实际上最后还不是自己的。
大家不要拿来主义,要多去研究,亲自去学,亲自感受。
我之前在群里有遇到有同学问大家,怎么在小红书做直播,有人回答了,他又问,直播软件下载之后接下来怎么做。
其实关于这样的案例,我想说,很多问题随便网上搜一搜,就会得到结果,我们需要培养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遇到问题就问,一个是影响效率,另外如果自己习惯了,会导致自己的能力无法提升,对他人产生依赖。
毕竟不是任何时候,都有人能有时间给你解答,对不对。
所以自学的能力就非常重要,其实我一路以来积累的运营技能,绝大多数都是靠自学完成的。
就比如说用excel,我们做统计经常会用到一些函数,比如说countif。
一开始我也完全不会,但我可以在网上搜索相应的函数描述,用一次就会了。
再比如用excel做雷达图,看起来很高大上,教程网上一搜就有,很快就能学会,稍微花点时间就是自己的了。
我们需要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多研究,培养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03
研究需要多思考,合理利用现有的资源。
我在房多多的那一年,研发资源很紧张,很难像模像样地做运营活动页,生成活动链接。
后来我们就想了一招,就利用石墨文档,我们把活动用图文的形式写在石墨文档里。
石墨文档自然生成了一个链接,我们就拿这个链接去app内投广告发push。
石墨文档自带了一个浏览量的数据,刚好我们就可以实现了活动pv的统计。
看起来非常简陋的基础设施,但是可以帮助我们达成80%的运营效果。
还有一个案例,16年朋友圈当时刚刚支持发短视频的时候,我们就想能不能帮我们的中介用户,生成楼盘的介绍短视频,让他们可以拿来发朋友圈引流。
但那时候还没有抖快这些平台,短视频的制作还没有什么工具。
最终我们就用了一个非主流的方法,用PPT生成视频,我们的毕业生去研究如何用PPT做符合手机尺寸的短视频。
还带有一些特效、转场、还可以配上音乐,后来我们用很短的时间内就生成了多个楼盘的短视频。
我们可以很方便地更改文字内容,而且效果逼真,做得非常炫酷。
所以很多事看起来搞不定,但多研究研究,就可以找到很多替代方法。
再举一个我认为特别棒的例子,我的一个粉丝朋友和我说做小红书,可以把微词云和Python搭配起来用:
Python爬取评论区数据或者笔记数据,微词云做词频分析,从而找到用户关注点。
真的是高手在民间,这就是研究思考的作用,可以把一些看似毫不相关的工具,通过组合帮助自己达成想要的效果。
总之,多动脑子,多思考,多研究,你身边其实有很多宝藏。
04
作为运营,你需要掌握的四种研究路径
总结了四种研究路径,如果你可以真正地掌握,毫不夸张的说,你将超过99%的运营。
这四种路径分别是:研究数据、研究用户、研究市场、研究行业史。
由于篇幅关系,在本文中我不过度展开,只提及各个的精髓。
1、 研究数据。
每个人对数据的敏感程度不一,宏观表面的数据大家都会看,如果我们要研究数据,至少我觉得我们要做到以下两点。
其一是研究数据的波动。
数据的波动是指研究异常数据,可能是陡增陡降,借助不断拆分的办法去找到数据的波动背后对应的原因。
我在之前一篇讲《拆分思维》的文章中有讲过这里的具体方法。有兴趣的可以去看。
其二是通过建模去做数据的预测。
比如我一直在强调的增长模型思维,就是一种数据预测的模型,如果你可以预估业务未来的数据趋势,你自然就可以找到发力点。
我想建模的能力是好运营必备的能力,模型不一定复杂,但这个建模的思维必须得有。
比如说如果你想提升支付用户的留存率,你就可以去研究一下,用户的不同因素。
比如客单价、频次、品类等分别对支付留存率的影响。
一个高留存率的用户,他对应的客单价、频次、品类应该在怎样的区间。
从这其中找到拐点,围绕拐点去布运营策略。
2、 研究用户。
研究用户的核心在于研究典型用户画像。
假如你做一笔生意,有人愿意为你付费,你要研究这个人,他是什么样的场景,他看中了你的什么,他是从哪个渠道找过来的,有没有办法从这个渠道这个场景获取更多的像他这样的人。
同样,那些不愿意付费的用户,又是怎样的特征,他们不付费的理由是什么,基于这些去调整产品和渠道。
如果稀里糊涂的,不去研究用户背后的的决策动机,来一单是一单,那做业务基本和撞大运没啥区别。
为了大家能更通俗的理解,我举一个简单的案例。
之前有个粉丝留言说自己在做一个比较冷门的产品(医疗相关)的电商运营,问我该如何做增长。
我说你可以去分析你的用户,本身产品也是有销量的,一个冷门的产品,它背后的使用场景也是很特殊的,那就可以去看这些购买的人。
他们是个怎样的需求场景,为何他们会买如此冷门的产品。
比如从中选择100个买家做用户访谈,在访谈中整理十个典型用户场景。
接下来就围绕这十个场景,去做进一步的挖掘,线上线下渠道去圈更多这些场景的目标用户进来。
这个就是一个基于用户研究做运营策略的典型思路。
我做app运营,有一个习惯。
我会去研究一个用户,从注册开始至今的所有的交易行为,基于这些行为。
比如充了一笔钱,立刻转走,再转入,去揣摩用户背后的动机和场景。
研究多了,自然就能识别出来几种典型的用户特征和需求,再基于这个做运营。
3、 研究市场。
研究市场,宏观层面需要研究市场体量、规模、趋势,微观层面需要研究竞品特点、竞品动态。
假如是增量市场,整体市场规模是增长的,那就是努力获客,抢市场,做留存;
假如是存量市场,那必然免不了和竞品之间真刀真枪地争夺。
无论是哪种,都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只有把竞品看清楚了,才知道如何发挥优势,差异化、针对性地竞争。
我专门有一个小团队在做市场上竞品的动态调研。
包括竞品有什么新的功能迭代、新上了什么活动,社媒上有什么新的动态,我都会第一时间获得。
包括第三方网站上披露的竞品的数据,财报等等。
这些都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内容。
要做好业务,研究市场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4、 研究行业史。
当我们做一个行业的时候,需要了解一个行业的来龙去脉。
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所做的生意。
拿美国的零售业举例,200多年前出现了夫妻店的形式,也是最早的零售形态。
1869年,第一条横贯美国东西的铁路完工,这加快了物流体系的现代化进程,使一家好工厂可以生成供全国使用的商品,从而开始出现了连锁店。
在这之后有些商家在连锁店的基础上开发出了超市的业态。
1930年,电视机及电视广告登上历史舞台,于是宝洁、联合利华等知名消费者公司开始打造品牌快速获得曝光。
随后电冰箱的出现,让商品的品类大大拓展。
再往后,家庭汽车的普及,让居民的购物半径大大提升,于是大型超市如沃尔玛等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回顾历史就会发现,每个物种的出现,都有着它背后的核心驱动力,可能是科技革命,也可能是居民的意识重大转变。
我们需要研究行业史,比如电商是如何一步一步演变,成为当前这样的模式。
从淘宝、到京东、到拼多多、到得物,为何看起来内卷的市场里,总是会杀出一个新的巨头,这个机会是怎么产生的,下一个巨头会在哪里。
再比如消费者、商品、渠道,这三者的交互在不断地演变,纵观行业史,哪些在变,哪些没变,未来会有哪些机会,渠道是否会越来越去中心化,甚至未来不需要渠道?
当我们不断去研究,不断去思考,我们就一定程度上拥有了预测未来的能力,嗅到一些未来的机会。
对于一个人来说,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要我说,那就是提前预测变化,和为适应变化不断打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这背后的核心驱动力就是研究精神。
今天就说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