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阿润的增长研习社”,作者:阿润,纷传经授权发布。
01
产品经理的选
1.13 产品经理还有一关就是实践关
之前也提出来过,不管是多优秀的,做战略,做高技术出身的,转产品经理往往都会很失败。
你一转过去你就管几百人,你的时间就没有花在用户和产品上。
我们有些学位叫理学学位,强调思考的。
比如哲学学科,你是基础物理学的,数学系的,思考能力是很强的。
如果没有实践对产品经理是没有意义的,产品经理更像是工科。
他是人文学科+理科+工科的三者的结合。
你要有理性的思考,没有理性的思考你没法做判断。
其次是要懂人性。
人性不单单是个体的生物的,还有社会的,文化的。
你还要懂人文。最关键的还是实践。
要不然就成为研究的学者了。
写一大套经济学理论,你的数学推演完美无暇,甚至还引入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系统,云计算,推出了很多的公司,确实今年搞经济学的,搞统筹的,搞哲学的都去搞大数据了。
因为他个很容易出新成就,很容易拿各种。
但是如果对于产品经理,没有应用验证,那么意义就不大。
我们三个都要结合。不管原来多么优秀的领域,转过来都要过实践关。
把你对理性和人性的理解应用到做产品上面。
而不是高高在上说我要做一个产品,还是说我要决策,要进入到这个领域,一定要到第一线,一个case,一个case的解决。
每一个最细的角度,最细的功能去分析他。
迭代验证,迭代验证你才能你对这个领域的理解。
对用户的理解,每一个规则的改变,每一个条件的改变,环境的改变对用户的影响,你怎么才能对用户感知和认知都验证过了,才能说是真的会做产品了。
有一些产品经理,你认为他很有人文气质,但是他可能理性不够。
也有一些人可能理性思考挺强的,但是对人不太理解。
以前有一些策略的产品经理,他光在那边调整参数。
这种调参数的产品经理,确实是说逻辑很强,他可以把参数调整的很多好,把增长做的很好,但是如果他想再上一层还是需要过人性关。
但是即使是过了人性关的,没有过实践关还是不行。
你自己可以看下你自己是不是三关都过了,过了是什么程度是三分还是五分。
总结一下产品经理要过三关, 人性关,理性关,实践关。
如果只给大家今天留下一个印象,我认为就是这个。
不管自己的成长,还是你要去选产品经理,对职业的理解(理性,人性,实践)其实个人的人生,产品经理的终点是什么我觉得和做产品经理是一样的,你做任何一个领域,终点都是要认识自己。
其实不光光是产品经理,任何职业最终都是认识自己,产品经理的终点是认识自己。
产品经理的第一件事儿,认识用户,只要你理解用户,那么做大部分事情。
不是说所有事情,大部分80%事情,太简单,太easy。
我刚做产品经理没有任何资料,没有任何经验,技术也不懂,但是我理解用户,我刚入行的时候知道搜索用户他们的需求是什么。
而且不同的用户,不同的情况是怎么样的,没有人比我清楚的,到现在为止我都不敢说我的产品经理的基本技能是优秀的,也就是及格吧。
但是在理解用户上,你一开始比别人起点高是最重要的。
产品经理一定要认识他人,你也要认识世界,孤立的看认识他人,没有那么高的价值,但是如果你想认识的更为透彻,你还是要把它放到一个环境里面来看。
既要把人放在场景中,就是微观场景人的一些心思。
也要放在宏观环境里面,这个社会是怎么回事儿,时代是怎么回事儿。
环境是什么回事儿,其他的替代品,非替代品,趋势,竞争对手,到底有啥替代品,做什么,不做什么,跟谁竞争。
你做了这么多最终是认识自己,就是我从哪里来了,要到哪里去。
产品经理是一个很幸运的职业,它本身就是研究用户的,研究世界,这很利于认识自己。
因为这三个词人性,理性,实践,你对这个人就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同时你也知道怎么去理性的看待。
这个过程中你就比较客观的认识了自己,但是这个认识自己的过程中也离不开环境与实践。
总在和人的一次次相处的过程中,完成无数的挑战,无数的任务中发现了我是谁。
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跟其他人的差异是什么。
做什么,不做什么,随着时间发的发展他可能有什么不同的情况。
让后你才知道你自己真的想干什么。
产品经理通过认识他人,认识世界,最后认识自己。
王家卫《一代宗师》他也说是他拍的最后一部功夫片。
他想把历史底蕴拍出来,功夫是中国很特殊的国家招牌,但是王家卫调研了这么多中国的功夫高手和他们交流习武到底是为了什么,功夫最终就是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我鼓励所有的产品经理,不是只有做产品,才能做好产品经理,只做产品是很难做好产品经理,你必须要有一个喜欢的领域。
比如你学武术,你对这个世界理解,对人的理解,也是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就是了解他人,了解世界,了解自己,还有是要有一个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
你究竟想干什么。不管是去练习武术也好,你不要浅尝辄止,你把它做透,你把某个流派练习到很深入,对这个流派最厉害的拳法都弄明白。
还有很多功夫培训班,不管是草台野鸡功夫培训班还是很好的功夫培训班。
你对这个弄明白,达到一定程度,你对这个江湖武林都明白了。
包括中国功夫跟拳击的差别,还有各种年代的差异传承,不同国家从变迁的角度来看。
最后你依然会对世界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对不同人有比较深入的理解。
你到底喜不喜欢练习武术,你想想自己想要干什么。
如果只喜欢做产品也没关系,但是一定要把这个事情做透,最后你就能通过这个做的事情了解你自己。
1.14 比较
有比较才能发现规律,如果你在一个公司,你只做过一个产品,你只用过一个iPhone,你只谈过一个女友,你是不知道他的好坏的。
只有有了另外一个事物,你会比较什么东西是有共性的,就是规律性的东西,你会发现哪一些是不一样的。
你才能发发现差异性,特殊性,你才能看到共性,你会思考那些特殊性和规律性是如何产生的。
影响这个差异性和特殊性背后的规律是什么,差异一定是在比较中产生的。
因为你观察一件事儿,一个物品,一个流程,你不能排除他是有偶然性,特殊性的。
至少有两个或者多个,你就了解这个世界的规律就能举一反三,去推演其他的事情,这就是掌握了方法论。
光掌握规律性没有用,这不是物理数学,一定还的把这个规律用到一个事情上,一定有特殊性的。
我通过什么方法找到哪个是特殊性的,因为什么原因引起的,只有这样你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才会比较深刻。
方法论和经验就是这样出来的。
湖畔大学发表了我的那篇文章《天赋好的产品经理一定要多换领域》,其实也不见得多换领域,主要还是取决于你的感觉。
你感觉你在这领域过去3个月成长快不快,学到的东西是否足够多,自我的思考深度,知识的深度是否足够。
只要你觉得成长快,那就是OK的。
如果你感觉没有什么进步,那可能就有问题了。
要么是你学习的方法出了问题,要么就证明你可能需要换公司,换环境了。
你就需要换一个新的环境,在比较中发现规律和差异,你不还的话,你永远不知道差异性。
不然你工作环境的偶然性和特殊性会让你误以为是规律性。
1.15 逻辑中的批判性思维
国内很早把理科逻辑拿出来了,我们特别盛产这种理科思维的人才,批判性思维。
国外还是很早就注重批判思维的教育。
理科逻辑虽然说也比较强调严谨,但是它比较强调因果关系,单因单果。
现实世界中没有那么明确的因果关系,可能是多因多果,或者说多因单果,一个结果是无数原因组成的。
一个原因可能倒出无数的结果。
理科让你做题,本质上就是假设了其实有答案的,这个问题是正确的。
问题的答案也是给了你充分的信息,你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只要有理科逻辑都是可以求得答案的。
在现实世界里面,这些前提都是不对的。
现实世界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定义问题。
到底这个事情中的关键问题上什么,我现在发现的这个关键问题到底是不是对的。
哪怕你的上司让你去解决一个问题,你还是要去考虑这个问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真正的问题是什么。
然后根据真正的问题去解决才是合理的解决方案,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好像有一种心理学,他们归类了两种思考方式,一种是低智模式,一种是高智模式。
低智模式比如只看表层的现象,每天晚上我发现8点50还比较容易打到车,但是9点加班之后打不到车。
这就是低智力模式,直接对现象的描述。为什么9点钟就没有车了,8点59 还有车。
因为附近大家都是9点下班才能报销的。
你发现这个问题背后的特殊性。
那我到另外一个地方我就不一定要9点了。
你如果用简单的规律去分析另外一个地方,如果那边不是9点才能报销打车。
也许人家是8点30。那你9点可能还是打不多到车。
如果天气冷的时候。有可能是9点30大家才选择下班。
那你提前走9点依然能够打到车。
理解了这个背后的原因,你去改善这个问题,怎么让用户9点也可以打到车。
如果是根据这个现象本身其实也有很多的办法。
不管是预约还是价格差,但是这些办法都不是最优的,你要把背后的原因弄明白。
比如就是9点公司报销加班打车。
要分的更细致,不同的企业,有的是9点,有的不是9点,是允许打快车,还是出租车,还是什么情况,这些都可以分的越来越细,你把这些都弄明白了,一定能提出更优秀的解决方案。
不管是改变用户的行为还是改变企业的行为,还是改变抽象的某一些等待的位置。
还是什么情况约束条件去增加或者减少效用,要理解背后的原因,喜欢去发现现象背后的原因的思考模式叫做高智模式。
1.16深度思考
本质上思考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也是算作深度思考,他也不是说有和没有的差别。
他是可以无限的,同样做一个事情,同样看到一个现象,同样做过一个项目,一个产品同样观察到一个现象。
你看到的更深,那么你就是做到深度思考了。
也可以理解为洞察力。
我们每个人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
其实和深度思考非常有关联的另外一个就是批判思维。
1.17 批判思维
选产品经理,围绕他做过的项目,不是固定的一个问题,围绕这个项目和产品,问细节深入下去,看他对这个事情本质理解了多少,他的总结,他对本质理解有多深。
然后呢,还要看他的迭代,一开始做个产品之前,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发起的原因是什么。
做了哪些分析,哪些判断,哪些迭代,中间做的过程发生了什么变化。
有什么不一致的。
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再做一次你会怎么做更正确,你会改变什么选择,迭代和反思的过程,有批判思维的人就会越做越好。
所以说不见得人一开始的判断是正确的,而是说只要你能够高速迭代。
这也是互联网和其他行业的区别。
如果是汽车和服务器,如果他们一年迭代一次,他对这方面的要求没有那么高。
当然这个素质也是要的,但是收益就没有那么高。
1.18 视野
这个人有没有视野,他的阅历积累是怎么样的,他做过很多事儿,不光光是产品。
他有过其他的很多经历,他有过很多积累,你会觉得他是有视野的,类似于经验的作用。
1.19 思维的开放性
开放性既可以从过往的经历中看出来,以他做过的事情,他应该有怎么样的认知。
你发现他的认知超过了有这些经验的人,超过了平均水准,在同等分母下,他的分子更大。
说明这个人是有开放性的。
当面交流也能够看出这个人的开放性,你说什么他,他说什么,你的理解,他的包容心,他用什么方法去理解。
他怎么把你说的东西和他的思维框架嫁接的,个人的思维体系及可以从过往的分子分母中看出来也可以从。
1.20 发散性
同样一个问题,同样一个现象,他能想到的更多的可能性,从更多的角度去发现,这个就叫发散性。
这个和积累有关,也和天赋有关。
但是这个能力是比较好测试的,其实可能你也不需要测试,你交流一下就知道了。
我们平时工作中讨论,如果你能提供很多角度出来,或者你能想出来的点子最多,那么你的发散性就是最好的。
或者你想的不多,但是你想的比较有独特性,也是很好的,这也是一种发散性。
发散性不光是说在发散中有用,我们在非常复杂的环境去工作,他的变量非常多。
我们的认知还有非常有限,发散就是为了发现更多的变量和关键因素。
然后让你一点点的去收敛,你至少否定了很多条件,因为不同条件影响你去做决策的,产品条件的决策可能非常多。
也许说你才能发现最正确的那一条的关键因素,不管是关键决策还是影响了关键决策的因素。
发散性越大,你发现好的决策可能性越大。
很可能有些环境因为你的发散性不好就漏掉了,另外还有一个角度发散性也是用来收敛的。
我有好几个决策,好几种可能性,好多问题,怎么去否定这种决策而选择那种决策。
否定的很多条件,很多决策,你用更多的发散角度去否定它,他更加的千锤百炼,你的决策质量就会更高,发现性当然是越强越好,但是个人不够强的话,也可以用团队文化来弥补的。
有点像产品经理提了一个需求,结果20个工程师来批判你,他们提了100条意见。
这就是100条发现性,他会让你的产品得到更多的千锤百炼。
最后剩下来的肯定是最有价值的。
我是觉得像我就特别幸运,一开始进了百度产品经理只有我一个,工程师从十几到三十几个一直是我,你又不是工程师很容易被挑战,然后你就锻炼出来了。
因为你每想一个需求,你都要自我发散,完全的把自己的想法用评判性思考过。
最后我能拿出来的需求不管是谁来问都可以把它反驳的哑口无言。
慢慢大家习惯了就不会再问你了。
虽然那时候所有人都无法搏倒我,但是这并不代表我的结论就是对的。
而是说在当前已经知道的背景下,我是没有错误的。
不是有句话说叫:逻辑不能错,结论可以错。
就是在当前的知识背景下,你考虑的是严谨的不会出错的。
只要逻辑严谨,你又重视数据,又有用户思维,你做一个产品大概率是不会错的。
如果你能想出来的方案多,或者只有你想到方案,并且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你的发散性。
我们是在一个变量的世界里面,首先要想到尽可能多,发散性越多,想的太少了可能把有些因素忽略掉了。
1.21 思维框架
养成这个习惯对你系统性思维,养成这种思维对视野非常有帮助,这个是世界信息是无穷无尽的。
尤其进入到互联网时代,古代的时候知识都是记录在竹子上面的。
你有知识和没有知识就是巨大的差异,你掌握的越多,你和别人的差别就会越大。
工业时代,文艺复兴时代,知识就多了,你多记录一些还是有用的。
现在到了互联网时代信息是无穷无尽的,并不可能是说:我可能到获取信息,别人不可能获取,你就可以领先。
不在于知识,而是你真的理解了,你会运用,对于无穷无尽的知识,首先你可以判断,你可以取舍,你要学什么,这个才是有价值的,你优先学什么,这个思维框架特别有用。
比如我有一个问题,我要做一个产品,我要解决什么问题,围绕这个问题,我需要什么知识,什么知识对我有用,什么知识对我没有用,我要做什么事儿,我需要如何投入资源去看。
然后你就可以通过这个框架思维去看待。
有用没用是一个主观性词汇,还是要看你的需求,对你有用还是没有用。
看太多的信息咨询真的没用的,只有你真的遇了问题。
真正遇到问题,根据你遇到的问题把知识内化才是有意义。
如果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问题,我认为问题和思考是同等重要的。
围绕问题去思考 。这样你的知识才能内化吸收。
不是围绕问题的知识消化吸收还是很难的,围绕问题去学习。
围绕问题学习,问题驱动还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建立一个思维框架比较重要。
1.22 自我否定
大家提供补充性意见很容易。
但是一定要勇于提出否定意见,你也要有能力去接受别人提出来的否定性意见。
包括我在提出需求的时候,我先提出很多自我否定,那这样你的水平才能上升。
自我升级之路。你不过这个关,你的产品经理之路或者说你的人生之路都不会更上一层楼的,哪怕你侥幸有一个机遇起来了。
但是以后也会掉下来的。
人生要成就特别高,离不开运气成分的。不管是BAT还是TMD。
但是你要想成为一个500亿美元的产品经理,运气成分是逃不掉的。
可能从总量是有限的,每十年也就出个2,3个两三千亿美元的产品。
百亿美元的机会也就一二十个。
即使是十亿美元的机会可能也就是一百到两百个。
那你就要,大家都想做好的产品经理你就要从这个十几个二十几个产品中去找一个,那首先要运气好。
但是不是有了运气一定能成功的。
但是成长,你看这些大公司的创始人原来他们什么样,他们现在什么样。
看《TMD三部曲》你看三个leader的谈话,再想想他们现在,成长不就是我无限成长的过程中。
1.23 不默认接受
对所有信息都保持理性的思考,就是对所有的建议不是立即接受。
1.24 产品心
对产品心的定义很简单,这个人是不是喜欢做产品,是不是喜欢做产品经理。
你和他沟通就知道他是不是真的喜欢做产品,如果不是真的喜欢,只是把它当作一个高薪职业。
因为一方面产品经理需要大量的实践,他永远要站在一线,要克服自我的理性非理性。
如果不太喜欢,不愿意付出这个成本,未来的成长速度会有影响。
还有一类人他们很聪明,他们什么时候都能够拿到这个时代最好的职业,薪酬最高的职业,以前可能去做宝洁或者顶尖投行的管培生。
这种人我是不太想录取了,因为他不见得可以过实践关,产品经理是一个辛苦活,就是他是要过实践关的。
产品经理不是那么容易改变世界的。
那是一个幸存者偏差,他过了前面的基础观,他们的附加项非常有优势,有很多机会,出现一个问题或者业务需要增长,有很多办法去解决。
产品经理就会用产品方式来做,我就好好用产品经理的方式去做用户价值,去做平衡。
特别聪明的人,他就会通过非产品的手段来提升产品,不管是KPI的应付,我去协调一下资源,对内部做一个推动,他就能让产品看上去有一个不错的结果,或者说做好内部的BP,外部的协调,他都会产生很好的结果。
而不是花在研究用户和研究产品上。
面试过很多产品经理就是把这个当作一个普通工作在做这个未来的产品职业也是堪忧的。
1.25 PM基础
一个是基本的产品技能,基本的工具,这个东西是不值钱的。
在移动互联网的爆发期这个是值钱的,因为大家都需要做一个App,你把它做出就是值钱的。
基础知识大家一两年都可以学会了,只要一两年都学得会,那么就没有价值,都能学会的东西没有稀缺性,这个替代程度太高了。
理论上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说如果稀缺,还是要看你是不是可以被模仿和替代的。
对市场没有价值,那也不行,你要真的对市场对业务有价值,同时你又有可模仿性,不可替代性。
那么你的价值就很高。
稀缺性、价值性最好真的有价值 、不可模仿性,不可替代性。
比如你想了一个功能或者交互,你的竞争对手很快就跟上来了、可模仿性很高。
不可替代性,另外一个产品或者服务能不能替代来满足需求。
人和产品是一样的。
产品基础能力肯定有用的,但是有用也就是互联网爆发的一两年。
很多人都在问五年后产品经理会不会淘汰,关心这个问题或者问这个问题的,其实都是只会PM基础。
所以一定还是要去思考稀缺性和价值性,其实产品经理如果有逻辑思维能力已经是稀缺的,加上同理心其实就非常稀缺了。
1.26 用户思维
用户思维就是为了用户,用户匹配,用户感知。
有一些人天赋可以,但是过去的经历和质量比较差,说明原来的环境不太适合培养产品经理,没有把用户思维培养好,比如只盯着数字增长,完全自上而下,彻底的试错,彻底的ABtest。
但是只要他有更好的的环境去历练这种人是可以培养出比较好的用户思维的。
如果产品经理有很好的用户思维,基本上还可以的。其实这个是关键。
所有的事情都是从用户出发的。
为了用户,另外一个圆是企业,其次是为了企业,最后一个圆是社会生态。
你要知道用户利益和企业利益中间的重叠那个部分。
如果产品经理没找到对企业有好处的,只找到了对用户有好处的,那没关系,就当企业为这个产品经理投资了,他还可以继续去找对企业有商业价值事情。
要是你只做对企业有好处,对用户没好处的事情,其实是很难东山再起的。
你毁掉了企业的声誉。
对于越大的企业越关键。
对于大企业他们特别注意兜底和60分的品牌声誉。
越大的企业它是有额外的品牌收益的,但是他也有额外的品牌成本。
出租车在一个小公司出问题和在一个大公司出问题。
完全一样的性质,影响就会多出几十倍。
出行平台相当于上千个出租车加起来的量。
这个就是额外的品牌成本。
公司越大,社会的负面容忍度越低,越要为了用户出发。
产品经理的选,今天限于篇幅,我们先讲到这里,下篇我们会把选的其他维度,用,育,留,完全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