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奥利在鹅厂“,作者:奥利呀,纷传经授权发布。
01
几句闲话
关于平台能力和个人能力,这是一个经典的职业问题,也是一个经典的鸡汤文标题:“年轻人,不要把平台能力错当自己的能力。”
也是贩卖焦虑的一个绝佳角度:“离开大平台,你什么都不是。”
进入职场几年,我渐渐发现,你看到的信息,一定是你想看到的;你想看的内容,你一定是深信不疑的。
前两天晚上我和亲戚吃饭,是一位在央企做到管理层,准时下班还能养养花买买房的叔叔。聊到我的工作,叔叔问:
“最近工作累不?”
我说还好吧,干啥不累啊。
“听说你们互联网今年不行啊,那个什么,ofo不是都倒闭了。”
我一听,心想真是村通网啊,不是都倒闭半年了嘛。
叔叔继续说:“ofo那么火都倒闭了,你当时考我们单位多好。”
当时内心感受复杂,想要反驳的点太多了,刚花两分钟组织好论点论据准备长篇大论一番,就被带入了下一个话题。只能作罢。
我有两个比较明显的感受:第一是觉得长辈们是真的很难理解我们的工作到底是在做什么;第二是在想,为什么到现在还有人会固执地认为国企就是金饭碗?
拜托,大清都亡了一两百年了,争了几千年的皇位都没有了,别说什么金饭碗了,世界上有什么东西是百分百确定的?
这里就要捋一捋逻辑了:
经济下行导致行业受影响,有的公司倒闭了,不意味着这个行业里的公司都要倒闭;
大公司为员工提供好的发展平台,是员工自身能力提高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平台能力和个人能力之间,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定要说么,就看是你利用平台多一点,还是平台利用你多一点。
02
什么是资源?
大家都说BAT的资源好,主要还是在说看得见的福利。
王者农药几十个月的年终奖啊,年会发手机啊,逢年过节的公司礼品啊,超大超豪华的员工餐厅啊,数量比公交车还多的员工大巴啊,等等。
然而对比起大平台真正能为你带来的资源,以上都是蝇头小利。
上周末和一位刚换工作的朋友聊天,她刚从需要管理非常多琐碎细节的内部文案工作转到了对外商务合作的岗位。最近在职场上得到贵人点拨,用她的话说,就是“像开了天眼一样”。
原来“开了天眼”,是她终于明白,大平台的资源,只有内化成自己的能力,为自己的个人品牌加成,才真正属于自己。
“以前就是打工的心态,兢兢业业的,把手上的事情做好就很累了,根本没想什么别的。”
“现在经常和客户沟通,才发现就因为公司平台的名字为我背书,我可以接触到好多企业的创始人。跟他们讲行业的新玩法,他们都觉得特别新鲜,觉得我很专业。”
“我才发现公司给我的这个平台,让我认识了很多很厉害的以前接触不到的圈子;我在公司学的东西,竟然让这些很厉害的人很认可我,甚至想拉我一起做生意。”
她讲了很多,眼睛闪闪发光。让我也开始想,平台对于个人到底意味着什么?
03
平台给你的培训,你能懂几分?
以前在快消行业,公司加速发展高端新品,每个月推的新品都很多。从洗发水到洗衣液,还有各种新兴品类。每次有新产品,我们都需要学习整个新品的设计逻辑,背后的消费者洞察,和未来的go to market 策略。
我刚入职的时候,作为小朋友,在听完一遍公司培训后,回来还会听senior的同事们培训给一线的主管。我当时就发现,不同的人回来培训的内容都不同。
信息最完整的培训一定是同事Jenny的。她讲的内容,几乎是产品百科全书,信息没有遗漏,重点标红加粗,最后还有可以直接打印下来的重点一页纸。我当时很好奇为什么她可以如此迅速地吸收并整理信息,还能在短时间内提炼总结出来。
直到我忍不住去问她,然后她给我看了她桌上的几张A4纸。原来每次公司培训新品,她都会用思维导图的形式一边听一边记,用非常结构化的形式迅速理解提炼。
“啊,产品培训都可以做得这么专业。”这是我当时的感叹。
“专业?还好吧。”Jenny哈哈一笑,说:“你会发现以后要吸收的信息越来越多,你不快速理解,就没机会理解了。”
大概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明白:
公司想要给你的信息,如果你不能理解,自然是没有用的;如果你不能快速理解,很可能似懂非懂就过去了;如果你没有主动去理解的意识,再多的信息都等于0。
所以,在专业性这件事上,平台给你的,就像是个大型寻宝游戏,而在游戏中,意识才是最重要的:
在培训这件事上你要意识到,主动学习> 快速学习> 被动学习> 假装学习。
什么是意识?
意识就是王者荣耀里,脆皮往后躲,辅助别打野,人少不打团的基本判断力。
04
平台为你带来的机会,你能接得住吗?
就像我的好朋友说的一样,大平台的背书,会让很多合作伙伴在第一时间信任你。然而全靠背书带来的机会和人脉,只是平台的,而不是你的。
公司与员工的关系,永远都是公司成就员工;而不是员工成就公司。能成就公司的员工就不是员工,而是创始人了。
公司作为一个平台汇集优质资源,在自由市场里,也作为一个经济体承担高风险。员工付出时间和精力,获得回报,是一件确定性高,风险性低的事情。
所以早点想清楚,你今天的工作,其实是在一个低风险的环境下,做非常有确定性的事情:
第一你会获得收入;第二你会获得能力;第三你会获得机会。
想清楚之后,你就会发现,不论你在那个平台工作,你都是在为自己工作。
我有个好朋友,工作稳定,发展前景很好,并且每年考评都是最优的10%。但她告诉我她的一个习惯: 每年都更新一版简历。
我很惊讶:“没听说你要跳槽呀?”
好朋友摸了摸下巴,笑着说:“更新一版简历,不是为了找工作,就是看看今年的简历对比去年是不是有了很多新内容。你也可以让猎头看看,是不是更有竞争力了。”
原来她写简历,就是一种量化自己成长的方式。
在大平台快速提升个人能力,这是作为个体和员工第一重要的事。
如果能做到这一步,那么平台和你到底谁占便宜多一点的问题,也就扯平了~
也有朋友从始至终都很明白自己更适合创业,所以毕业后不是根据平台大小选工作,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了跨境电商电商行业,也没有直接去大平台,而是选择了更能让自己快速成长并且独当一面的公司。
几年之后再见,已经是一个能把跨境电商讲得深入浅出,一手掌握货源,一手掌握国外客户的小企业主了。
但是对于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来说,能想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简直是无解的问题。
与其想破脑袋,不如想一想,如果你所在的大公司有一个新项目,你有能力接得住吗?如果你所在的行业出现了一个风口,你有足够的资源和人脉顺势而为吗?
如果你正在做复杂的事情,在处理复杂的关系,恭喜你:你已经跳脱了简单的平庸,开始体会复杂之美。
05
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我一直觉得,每个人的成长速度是不一样的。这种速度的不同,甚至不是以年计。
即使循规蹈矩好像走对了每一步,放在十年二十年的时间维度来看,也不一定就是最好的选择。对于这种只有上帝才能知道的事情,我觉得是没有必要去纠结的。
时间会过去,记忆会消散,商业世界高速运转,炙手可热的大公司大平台几年换新,这都是风与沙的故事。
而时间赋予人的,除了皱纹,还有经历。
时间是世界上最公平的度量器,有的人一小时可以用来喝杯茶,有的人一小时可以做十件事,本质上没有好坏之分。但如果你不是天才选手,也是和我一样需要刻意练习才能积累经验的普通选手,那么如何对待你的时间,直接决定了你成长的速度。
好的平台,就像你家楼下铺好的塑胶跑道,你洒下的汗水和你的速度成正比;如果只是用来散散步聊聊天,也是好体验。
其实所有的答案,你都早有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