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锌财经”,作者:陈妍,纷传经授权发布。
请问一台智能电视把人逼疯需要分几步?大概……从第一步“开机”起,用户已经炸毛了。
“就想看个电视,结果被整破防了。”前不久,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吐槽自家买的海信智能电视,简直有毒。
网友吐槽海信电视
首先,想打开海信电视就不容易,它的交互模式让人感到迷惑。
为了能在有线电视和无线电视来回切换,一台电视会配备两个遥控板,分别用来控制电视和机顶盒。
需要先用一个遥控器打开电视,然后按键切换到机顶盒信号,再用另一个遥控器进行操控。
等了一分多钟,电视顺利开机后,看到的也不是节目,而是让人一个头两个大的操作界面,其复杂程度并不亚于智能手机。
左边竖列有“影音娱乐”、“亲子教育”、“运动健康”和“便捷生活”四个选项,对应到右边相同类型的App。
比如,在“影音娱乐”专区里,就有酷喵、芒果TV、银河奇异果等视频App。
海信电视主页面
点击进入某个视频App后,又需要在上方的综艺、电视剧、电影等选项里,选择自己想看的节目类型。
这还没完,选完类型后,还需要点击细分的子类型。
就拿优酷旗下的酷喵来说,在电视剧的类目下,还有“宠爱剧场”、“悬疑剧场”、“合家欢剧”等。
智能手机尚且有触屏功能,交互相对更直接、便捷,但电视用户只能手握两台遥控器,和数十个按键做斗争,经常出现光标不动或乱跑的情况。
等到真正找到想看的节目,已经半个小时过去了。更离谱的是,有的时候电视反应迟钝,遥控器按得太快就会闪退回主页面。
刚才的一系列操作又得重来。过去那个“开机就能直接看节目,随手切换频道”的传统电视时代一去不复返。
如今充斥在电视市场的,是年轻人吐槽、老年人不会用的智能电视,而层出不穷的乱收费、强制广告等乱象,更是让人闹心不已。
近日,中消协点名智能电视平台“套娃式”收费,由于智能电视系统内各模块资源相互独立,消费者连续充值却仍无法观看全部视频内容。
这背后,是近年来电视市场主要收费模式发生转变,电视厂商、视频内容平台等利益方都设法多“捞”一点。
导致用户钱花出去了,体验感却极差。
01
上千块的电视,光给人添堵
其他产品从“普通”升级到“智能”都是为了降低操作成本,改善体验,唯有智能电视反其道而行之,在逼疯消费者的路上更进一步。
被迫看广告,成为用户使用智能电视的一个主要环节。
电视开机先看开屏广告,电视剧播放前有贴片广告,看到一半有中插广告,视频暂停时有窗口广告,甚至关电视前还有关机广告……
无孔不入的广告,让许多用户感慨:花了上千块,买的大概不是电视机,而是一块“大型广告屏”。
今年1月,有消费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反映,自己买了一台海信智能电视,购买时商家没有告知有广告存在,广告无法关闭,时间超长,对他的身心造成严重影响。
对此,海信客服管家的回复仅仅是:非会员在观看视频时会有片头广告,充值会员后将享受更好观看体验,可以除片头广告。
黑猫投诉平台截图
类似的情况并不在少数,《2021年智能电视开关机广告调研报告》显示,超过89.9%的消费者家中的智能电视存在开关机广告。
86.09%的厂商没有设置开关机广告的“一键取消/关闭按钮”,而在购买前已知晓有广告存在的消费者仅占9.6%。
B站博主对比电视有无开机广告如果以为看完广告就能好好看电视,那就天真了,还有庞大的会员收费体系在后面等着。
看广告120秒,允许试看5分钟,并告知“该片为VIP专享”,想要接着看?交钱。
爱优腾芒等主流视频平台,各家有各家的会员,许多独播的影视版权互不相通,想要看更全面的影视资源,就得开通不止一个会员。
而且这些视频平台针对手机等移动端和电视端的会员,并不是同一个体系。也就是说,如果仅仅是移动端会员,在电视端是看不了VIP专享作品的。
如果升级成电视端会员,要交的费用会更高。比如,爱奇艺的白金VIP连续包年首年为228元,次年续费348元;
腾讯超级影视SVIP连续包年首年为278元,次年续费348元;优酷的酷喵VIP连续包月为35元,一年就是420元;
芒果TV连续包年首年为248元,次年续费348元。
芒果/爱奇艺/腾讯/酷喵电视会员
仅四家主流视频平台的会员,一年就起码花费上千元。
除去视频内容平台,电视厂商们也有自己的会员体系,比如华为的超钻石会员、小米影视会员、海信聚好看影视VIP等。
这些会员基本是整合视频内容平台的部分内容,比如小米会员主要包含爱奇艺的内容,海信会员则是优酷、芒果、华数部分内容的集合。
这些会员也不便宜,华为的会员费为248元/年,小米的VIP年卡则是298元。
更过分的是,开通电视会员只是一个开始,当打开少儿频道或体育频道时,系统又会提示必须开通专门会员才能观看。
智能电视“套娃式”的会员开通模式,让收费项目源源不断地出现。
这样算下来,一年给智能电视交的费用,可能比买一台新的电视还要多。
02
各方逐利,用户买单
智能电视的套路为什么这么深?究其根本,是智能电视行业长期发展以来,各方商业博弈后的结果。
在智能电视时代,硬件已经不是主要的营收来源。自2014年小米电视2上市以来,电视市场的打法变了,主流趋势是电视尺寸越来越大,定价却越来越低。
比如,如今小米一款65英寸的智能电视售价不到2000元,TCL一款55英寸的智能电视售价不到1500元。
这背后的逻辑是,电视厂商想把硬件的钱补贴给消费者,把智能电视的开机率和联网率当做真正的“摇钱树”。
也就是说,消费者付出了相对较少的硬件费用,但从此以后都需要接受各种增值服务的狂轰滥炸。智能电视本质上是互联网化的电视。
在互联网体系下,其利益主体相对复杂,包含了电视厂商、牌照持有方以及视频内容平台方。
三方都想要有利可图,最好的盈利模式就是:会员和广告。
淘宝截图
一般情况下,电视厂商和视频内容平台都会合作预装App,每卖出一台电视,视频内容平台都需要给到电视厂商补贴或者授权费。
所以电视预装的App越多,电视厂商前期能拿到费用也就越多,这也导致了许多定位相似的App同时出现在一台电视里。
而智能电视里预装的App越多,会员的种类和收费模式也就会越多,造成各种会员体系交错冗杂,层层收费的现象出现。
在这过程中,用户每开通一次会员,电视厂商和牌照方都会拿到一笔分成。
视频内容平台为了覆盖其中产生的成本,又将费用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这也是电视端会员比移动端会员贵的原因。
电视厂商自行推出的会员模式也是相似套路,把几个内容平台的资源进行整合,统一收取会员费,并从中赚取差价。
至于广告,里面的水就更深了。
试想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从打开电视到看上节目,中间的链路会那么长?从技术角度来说,智能电视不会比智能手机复杂,厂商完全可以设计出操作更加便捷的电视。
如此“反人性”的设计,更大的可能是,用户每多增加一个操作步骤,就可以多插入一个广告,厂商也就能多赚一笔钱。
《2021 OTT商业化白皮书》中提到,仅做到品牌曝光已然不能满足广告主需求,大屏内容营销正在从系统层、内容层曝光走向全链路闭环打通。
其中,系统层的开机广告一直是各大电视厂商攫取利益的必争之地。
荣耀CEO赵明曾在采访中表示,每年每台智能电视开机广告收益是几十块人民币,以十年为一个周期,就会产生几百块的收益。
再乘上千万级的电视保有量,光开屏广告业务就能达到百亿规模。
电视开屏广告
巨大的利益驱使下,导致用户被迫看广告的时间越来越长。
用户们变成了电视厂商等利益方精心培育的长期“韭菜”,镰刀早就举起,长出来一波就收割一波。
03
需求错位,“智能化”成原罪
必须要承认,看电视的人越来越少了。根据奥维云网提供的数据,2022年上半年中国彩电市场,全渠道零售量规模为1672万台,同比下滑6.2%;
零售额规模为531亿元,同比下滑10.5%。同时,电视机的日均开机率也已不足30%。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抢夺市场,内容注意力转移到短视频上,电视行业在数字化时代“日落西山”是不争事实。
年轻人越来越不爱看电视,而原本作为用户主力军的中老年人,却因为不会用智能电视,被迫将其抛弃。
在很多电视厂商看来,处于信息娱乐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电视就不能只专注于“看”的功能。
只有把它定位成家庭娱乐中心,才能重新换回消费者欢心。
智能电视的使用场景也从单一的收看节目拓展到游戏、K歌等多元化服务。
电视K歌
可结果却是,智能电视的功能越来越杂,真正能“打”的功能一个都没有。
90%都是用不到的功能,而剩下10%用得到的功能,却被广告和会员体系绑架,导致电视想看看不了,成了客厅里最大的摆设。
在多屏时代,如何以更丰富的内容和更优质的体验留住剩余的观众,并吸引更多其他用户,是值得每个电视厂商思考的问题。
电视刚刚兴起的那些年,一排人会围坐在一起,看画质不清晰、信号也不好的唯一一台老电视。
电视在当时那么让人着迷的主要原因,或许是它起码做到了以观众为核心,满足了人们想“看电视”朴素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