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梁大锤的胡侃”,作者:梁大锤的胡侃,纷传经授权发布。
首先我们再次搬出一个优秀社群的核心标准是什么?
1、成员相互认识
2、成员互相依赖
3、成员互动频繁
我们先预设几个场景:
场景一:
有一个500人的社群和一个20人的社群,你更愿意活跃在哪个社群?
别口是心非,打开手机看看就知道了,我相信绝大多数人活跃的都是几十个人甚至几个人的小社群里,而大社群几乎都处于屏蔽状态。
场景二:
那么多社群,你经常能耐心看完全部信息的有几个?一个正常人的顺序可能是:家庭群—公司群—兄弟闺蜜群—行业兴趣群等等。
但是社群,附近1公里的群(如果存在)是不是也是常关注的社群?
场景三、
一个熟人比较多认识的朋友比较多的社群,你一搭话就有人响应回应你的社群,和一个新进去谁也不认识的社群,你更愿意活跃在哪里?
通过这三个场景,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人更愿意活跃在与自己关系更强,距离更近,关系更熟的小型社群里。
所以在运营社群的时候,我们就要注意这个节奏,并不是非要做一个500人的社群,小群的黏性更高,对用户来说信息骚扰更小。
实际的运营过程里,可以通过一个大的社群,再分成不同的小群精细化运营。这样的好处至少有以下两点:
1、社群的活跃度明显能提高
2、社群之间的比拼和排名更能刺激群的价值。
那么什么样的社群用户更愿意停留呢?
第一种:相近地域。
上过大学或者在外工作都或多或少的加入过老乡群,有那么多社群为什么要加入老乡群呢?因为地域带来的天然亲近感。
而在这些群里,即便是老乡群,也可以再细致的划分下去,比如北京老乡群、北京朝阳区老乡群和朝阳区国贸老乡群,你觉得哪一个的活跃度最高呢?
通过数据对比发现,人们对于1000米内的信息最为敏感。所以我们在对大社群进行分组的时候也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一点。
还是以网络课程为例:笼统的建一个社群让学员交流,和建一个云贵川渝老乡学习交流群,你觉得哪一个社群的活跃度更高?
第二种:兴趣相近
如果你喜欢音乐并参加过音乐节,不难发现通过兴趣建立的群,在很久之后依旧有人在活跃,而基于某项活动或者会议所建立的社群,在结束之后几乎就没什么人活跃了。
为什么?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们最关注的问题往往是自己喜欢和与自己相关的问题。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如果你喜欢互联网科技,有人讨论苹果讨论谷歌讨论chat gpt,你就算忍住了不发言也会忍不住多看几眼聊天内容,也有可能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但你压根不做饭对美食也没兴趣,有人在群里分享糖醋排骨的做法,怎么样买到最好吃的海参,估计你也提不起兴趣,直接关闭该话题。
第三种:年龄相近
比如天然气公司,供暖公司,柴油机制造企业,他们会研究人群画像,会经常把人群定位,80后,90后,95后,00后这些词挂在嘴边吗?
有是有的,但很少。但互联网公司却经常能把这些词挂在嘴边,因为年龄层越相近消费行为,生活习惯,接触事物大致相同。
即便不同也能从诸多信息里最快的找到相同点。
以上就是社群运营过程中,在进行精细化运营和分组、筛选时的个人建议和想发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