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大力哥”,作者:大力哥,纷传经授权发布。
我这几年在不同的公司工作过,每次从一家公司离职,基本上就不再会跟这家公司的同事有什么交集了,也不会在微信上刻意地聊些什么。
唯一的一个例外,就是我的前老板,我们就叫她西瓜吧。在我去那家公司的时候,西瓜是我的一面面试官。在面试中,她给我的感觉是真正在交流,而不是在挑毛病。那时候我正准备从大众点评离职,于是我们在面试中聊到了大众点评会员体系的一些问题,恰好她也是大众点评的忠实用户,所以我感觉我不是在向她去销售我的能力,而是基于我之前的工作经历,在跟她分享一些什么。有时候也会遇到那种挑毛病的面试官,他们会想办法在智商或逻辑上形成高对低的姿态,一定要让你觉得你当前是有问题的,他们愿意让你通过是他们的恩泽。西瓜面完后,我对那家公司的好感度很高,于是之后的面试都比较顺利,最终也入职了。入职后几个月,西瓜便调去了另一个部门,甚至连 base 地也变了。但只要有机会,她还是会回成都跟我们一起吃火锅,聊聊天。我在这家公司的旅程并不算很顺利,因为是从本地生活转到了新零售,从 C 端转到了 B 端,所以在一些工作方法和产品设计思路上会有一些不适应。每次遇到困难,我都会主动找西瓜聊聊。聊这些问题的时候,她的角度从来不是「你哪里没有做好」,而是「如果我是你,我会怎么样去处理眼前这些事情」。一年多以后,因为一些原因,我想要离职了,于是离职之前我再次找西瓜一起聊聊。这一次,我们更是没有怎么聊工作中具体的事情,而是分享了对于产品经理,对于职业发展,对于性格和命运的一些看法。距离我们那次聊天差不多过去了两年,我依旧记得沟通完之后心里的那种通透与踏实。我一直在想,从面试到离职前的沟通,到底是什么让我感觉到跟西瓜的沟通带来的是一种「靠得住」的感觉,我在想,应该是她在沟通中传递出的一种态度:职场中的关系,无非是人和事的关系。同级之间,上下级之间,其实都是因为某种事的联系,而联系在一起。有交集的同事,因为事的交集而打交道。不管你们是不是欣赏彼此,一旦事情的责任要求你跟对方打交道,那这就由不得你对这个人的偏好了。上下级之间,往往在某些事情上需要对齐目标,你负责的所有事情,就是你老板负责的一块事情。但事情和人不一样,事情的质量是有相对客观标准的,而人的水平好坏,如果剥离开他们所负责的事情,似乎就变得很难评判了。一个人也许会负责很多事情,比如我,在忙的时候可能会负担起好几个模块的工作;一个事情也可能被很多人负责,有时候是一件大事儿拆解为很多小事儿,有时候是一件事儿从一个人手中到另一个人手中。说得这么绕,就是想说明:职场中的人和事儿是不一样的。没有一件事脱离开一个人后,就玩不转了,也没有一个人,当他离开一件事后,就没有价值了。遗憾的是,我观察并体会到一种趋势,那就是职场里的人逐渐变成了一个为事情而存在的工具,慢慢丧失了作为人的独立价值。我每次跳槽的时候,都会被我父母说一顿。在他们那一辈的人看来,工作没有喜欢和不喜欢一说,如果你做了一件事,就应该全心全意为它服务。即使你作为人的价值,在事情中被偶尔忽略了,你也应该忍着。所以他们那一辈的人一旦从事某个行业,如果不是外力的驱使或者走投无路,一般不会选择跳槽。到了我们 90 后这一代,职场观念和境遇发生了一些转变。一方面我们在职场中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它表现在我们更看重自己的工作所产生的价值,以及在工作中所获得的自我认同。另一方面金融和信贷机制的变化,使得我们同父母相比,更早地背负了一些债务。无论是消费贷、车贷还是房贷。贷款让我们更快地及时行乐,也让我们在工作中变得更乖。我刚刚工作的时候,同组的一位同事刚刚买了房子,背负了比较大的房贷。老板知道后,开玩笑地说,以后可以多给你安排一些活了。我不知道这是无心之说还是心里的实话,但很明显,我们在工作中的很多矛盾,就是「自我意识」和「钱」之间的矛盾。到了 00 后,条件更好了,也还没有进入「背贷」的阶段,于是「自我意识」的保护欲进一步增强,对于事情的挑剔程度也就更高。我相信这种挑剔不是对难度和辛苦程度的挑剔,如果一个人在职场中总是畏难,总是挑简单轻松的活儿干,那根本不值得在这篇文章中被讨论。这种挑剔的核心是:以这样的方式、这样的状态、做眼前这样的事情,我会感到开心。而一旦感到不开心,他们相比 90 后,会有更多的资本去找到一种开心和满足的状态,因此更高的跳槽频率是可以被解释的。 在父母那一辈,人是服务于事情的。因为那时候的事情大多数时候是集体的事情,人服务于集体,于是人也要服务于集体的工作。「我的感受」并没有那么重要。而现在,集体的概念在慢慢淡化,个人的概念在慢慢增强,事情变成了服务于人的,工作让我们可以生活,工作中的成就让我们体会到自己劳动的价值。「我的感受」逐渐变得重要。我认为于个体而言,这是一个好的现象。「我的感受」变得重要,不是说要让这个社会变成一个极端自私自利的社会,而是要让更多「我的感受」被表达出来,因为这样,我们社会的存在才会变得更加丰富。就像看脱口秀大会从第一季到第五季的演变,第一季中,所有人的卖力表演是为了搞笑这件事变得名正言顺,让观众一看就觉得,嗯呢,这个节目确实很幽默。而到了第五季,随着有更多不同身份和职业的人加入,我们看到了幽默在社会不同角落的存在状态,它变得更丰富了。可惜的是,于企业而言,这也许并不是一件好事。企业是要赚钱的,以最小成本追求最大利润是企业家的惯性。与「我的感受」相比,事情做得怎么样更重要,因为事情做不好就影响收入了。职业体育有一种说法:赢球能解决一切矛盾。同理,对职场来说,「事情顺利」能解决几乎所有的矛盾,而事情没有那么顺利的时候,矛盾就出现了。负责这个词很可怕,它背后是一种绑定。我们常说,做父母的要对子女负责,绑定的是一种养育的义务,做子女的要对父母的养老问题负责,绑定的是一种赡养的义务。而一个人要为一件事情负责,绑定的是一种「标签」。具体地说,是标签的转移。一件事情做得烂透了,做这件事情的人一定也烂透了。一件事不顺利,可能是做事情的人的原因,也可能是其他因素导致的。即使是做事情的人的原因,也可能是因为方法不对、或者粗心、或者节奏不好。而现在呢,一旦你为它负责了,就变成了,你这个人不行,所以事情不顺利。这是很多人受不了的状态,也是很多年轻人离职的原因,因为一件事情,他们整个人都被否定了,甚至他们自己都否定了自己。首先,事情,无论多么重要,它总是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的,当下看起来很重要的项目,可能明天就死了。而人的生命周期远比一件事要长得多。对于这个人来说,他几十年的职业生涯如果因为一件件事情而屡遭否定,那对于这个人漫长的工作历程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灾难。对团队来说,每个人在团队里做得不只一件事,如果要让这个人在团队中始终保持强输出强贡献的状态,那至少在看待他们的角度上,不能比一件事情更低。其次,无论是协作中的哪个角色,一旦认为事情比人重要,要么他会将权力能够支配的人工具化,要么他自己在权力链中也被工具化了。无论是哪一种,他作为工具化的中心节点,将有可能失去作为人的感受力和同理心,这对于一个人来说,本身便是莫大的悲哀。最后,把人放在比事情更高的位置上,团队里人和人之间能产生真正的连接,这样的团队在面临冲击时是稳固的和彼此信赖的。可是,如果把事情看得更重要,在面临一些非人为因素时,团队很可能是松散和互相猜疑的。当然,我说这样的话并不是我们争取了一张保护伞,不是说无论这个人是什么样的,都应该在团队中被无条件看重。要享受被「看得比事情更重要」,首先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职场人,有良好的工作习惯,有对眼前这份工作的热爱,有想要变得更好的愿望。总之一句话,你需要成为一个值得被投资的资产,让那些些相信你的人,可以获得巨大的回报。否则,你可能要接受自己成为一个工具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