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 筝小钱”,作者: 筝小钱,纷传经授权发布。
培根曾说:“知识就是力量。”但是他后面还有更重要的一句话,被大家忽略了,那就是“更重要的是运用知识的技能。”
从小到大,我们都在不停地学习。为什么有人学了很多知识,却过不好一生,有的人却能够把学过的知识变成财富?
归根结底,是一个人是否有运用知识的能力。
IBM前首席顾问清水久三子在《学习变现》这本书中说:
很多人学习,只是理解了概念,有些人也能上手操作,但是很少人能再进一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及对事物本质的理解,从而让知识产生价值。
这本书里提到了高效学习的4个阶段,只有真正经历了这4个阶段,我们才能把积累的知识变成自身的能力,从而大幅提升收入。
01
理解概念
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输入,了解各种概念和信息,帮助我们打好基础。
我们在学校里的大部分学习,都属于这个阶段。
老师教我们各种概念,通过解释、举例等等方法,让我们理解这些概念的意思。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很多新的知识,比如牛顿第一第二定律、勾股定理、钠镁铝硅磷等等。
出了校门后,我们大部分时间就是自学,输入的途径以书籍和网络搜索为主,偶尔也会报班跟着老师学习。
比如我们学习写书评,首先需要了解书评是什么,有什么结构,开头中间结尾是怎样的,这些都是属于概念层面的东西。
对于不爱记东西的人来说,这个阶段是最难熬的,因为要记住大量的名词,理解它们背后的涵义。
这本书的作者说,只要熬过这个阶段和第二个阶段,后面的三四阶段反而简单了。
但对于爱学习的人来说,这个阶段会是一个享受的过程。
享受学习是好事,但是要避免过犹不及的情况,很多人就是太沉溺于这个阶段,迟迟不去动手实践,所以没能够把知识变成自己的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要被大量信息淹没。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想要学习一个东西,一上来就先收藏一堆书,文件,课程等等,最后迷失在了海量的知识中。
书中建议,我们可以先构建一份信息地图,也就是先列出我们学习的目的和框架,需要掌握什么知识、有哪些是必学的关键信息等等,填入信息地图中,把握学习领域的全貌。
只要事先制作这份地图,就能高效输入知识。
02
练习和反馈
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制造大量的练习机会,以此来查看我们学习的效果,看看哪里不会的,再把相关的知识补上。
这个是掌握知识的必经阶段。就像我们学车考驾照,学习了理论之后,必须要自己亲自上车去操作。
有的人迟迟不敢迈出这一步,生怕显露出自己的笨拙,但其实只要我们对这个阶段保持轻松的态度,就能很容易开始练习。
我们可以把这个阶段想象成是上学时候的课后练习,并不是正式考试,所以不怕做错了,也无所谓成绩怎么样,可以随心所欲地去操作。
练习的目的只是为了把学过的知识去实践一下,以及查漏补缺,看看自己哪里还不会。
当我们学习一样新东西时,我们的大脑就会搭建起一条新的神经通路。每次我们动手练习的时候,这条神经通路中的生化电磁阻力就会减少一些。
一开始你会觉得自己很笨拙,很费劲,但是随着你练习的次数越来越多,这条神经通路的阻力会越来越小,你就会变得非常熟练了。
将学到的东西,多多去实践,慢慢地这个知识就烙进了你的大脑中,很难再被遗忘。
学习的第一、第二阶段基本都属于是输入的阶段,虽然也需要通过练习的方式输出,但练习的目的是摸索试探,是为了得到反馈,而非输出自己的知识与技能。
只有到了第三、第四阶段,才是把知识转化为价值的阶段。
03
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也叫做知识结构,是一个人学过的知识点的有序集合。判断知识是否形成了体系的方法,就是我们能不能游刃有余地去运用学过的知识。
比如一位厨师,他是做川菜的,那么他就会有自己的川菜知识体系,整个做菜的流程,包括食材的选购、调料用法、火候大小等等,他都非常熟悉。
但是如果我们是刚学做川菜,就只能按照菜谱来一步步去机械地操作,如果菜谱中少了一步,我们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们就是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再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刚开始学习写书评的时候,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只知道生硬地模仿开头、中间和结尾。
当我们越写越多,并且自己总结出了写书评的流程和方法时,我们才算是有了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当我们只进入到学习的第二阶段时,我们只达到了任何人都能够完成的水平,很容易被替代。
而当我们进入第三阶段,才会有了自己的理解和独创性,才能获得胜任、变现的能力,达到让他人认为“这个工作应该交给(她)负责”的境界。
04
理解本质
进入到学习的第四阶段,就是理解事物的本质了。这个阶段需要我们去提炼和总结,把最核心的东西提取出来。
其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费曼学习法,能够提纯复杂的知识,用简单的话语教给别人,那就证明这个知识,你已经消化吸收成了自己的东西了。
提炼本质的方法最直截了当的表现形式是用公式。类似这种形式:“○○+○○+○○=△△”“○○×○○=△△”。
比如稻盛和夫提出著名的成功公式:成功=能力x热情x思维方式。
书中也举了例子:演示=听众×内容×传达。
我们可以自己多去提炼,比如新媒体文章=易读的内容+有价值的信息+新鲜的观点,诸如此类的公式。
只要多加练习,相信我们能够更快地看透每样事物的本质。
我们如果想要把学过的知识变现,就要选择一两个自己擅长或喜欢的领域,把看过的书,学过的课程,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本质。
只要一有机会就向他人输出,就会给人留下“这个人对这个领域理解得很透彻”的印象。
作者说:如此不断地推销自己,最后就能让周围的人产生“想把工作交给这个人”“想和这个人一起工作”的想法,一个人的影响力就是这样慢慢形成的。
05
结尾
经济学家薛兆丰曾说:
为什么有的人看起来很爱学习,但却过得不怎么好?其实是因为他聪明,但他是虚假学习。只是在知识的表面绕圈,却从未深入去学习。
如果我们总是在学习的第一、第二阶段打转,很容易就会变成虚假的学习,最终欺骗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