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推荐
圈子
网址导航
登录/注册
{{info.is_collect==1?info.collect_num:'收藏'}}
{{info.is_zan==1?info.zan_num:'点赞'}}
{{info.is_pinglun==1?info.collect_num:'评论'}}
复制下面链接分享给好友吧~
{{shorturl}}
复制链接
分享
怎么去做用户调研?-调研时间篇
场景阿侯
公众号:场景阿侯
{{info.update_time}}
阅读 {{info.hit_num}}
对于产品经理来说,做用户调研是一项很重要的过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场景阿侯”,作者:场景阿侯,纷传经授权发布。



01

前言



用户调研,就是带着某些调查目的去直达用户,根据用户反馈,记录下当前的某些现象,并对此进行事后分析的行为。


对于产品侧而言,无论是哪种形式的用户调研,其最终目的均是在确保调研有效性的前提下,得出什么样的用户倾向于做出怎么样行为的结论。


《怎么去做用户调研?-用户画像篇》 这篇文章详细阐述了在用户调研的初期,怎么根据调研前,是否明确用户群类的特征,去把用户画像区分为事前或事后画像。


怎么根据某一类型的特征,在某段时间内,被修改的频率,来作为用户画像被静态划分或动态行为归类的判断依据。这里的用户画像指的就是,什么样的用户?


而这样的一批目标调研用户,在什么时间节点(调研时间)更有概率可被寻找,以及当这批用户无法被寻找时,如何进行合理的更迭(样本替换),这是确保调研有效性的两个必要条件。


本期分享的是,用户调研方法论系列的第二篇章,调研时间篇。


一起来探讨,在什么样的时间节点上,选取目标的调研用户,能更有概率地刻画,符合理想状态下的用户画像。



02

调研时间



调研时间,指的是,在用户调研过程中,为收集目标的用户画像,相关决策被执行的时间节点。


如,调查问卷被发放的时间;又如,在进行事后画像的动态行为刻画时,相关操作路径的时间发生节点等。


用户画像是根据所收集到的目标调研用户而刻画的。


而调研时间的深究,其根本目的在于,可使目标的调研用户更有可能地被找寻。


大致可分为如下三个角度去进行思考,分别是:设备活跃的高峰期、目标行为的高发期以及调研执行的间隔期。


1.设备活跃的高峰期


不管是事前画像还是事后画像,是静态划分亦或是动态行为归类,用户画像都是根据目标的调研用户所刻画的。


其本质上讲是统计学上的问题,目标的调研用户即为样本,所刻画的用户画像结论即为对应的统计量。


固定时间段内,选择在设备活跃的高峰期进行用户调研的相关操作,如问卷的发放,则有更大概率可获取更多的回复样本,增大样本量。


1)是设备的活跃而不是账号的活跃


这一点上的判断,在于还原真实的用户活跃情况。


一个用户账号登录或启动的前提是,这个账号是依托某台设备进行操作的,因此,用户账号登录(启动)数≥设备登录(启动)数。


此时,若按照登录(启动)数量进行活跃情况的判断,账号维度下的反馈必定比设备维度下更高。


此外,还可关注比值:用户账号登录(启动)数/设备登录(启动)数,若短时间内比值异常偏高(如大于4)。


则可判断较多用户在设备上进行高频的切换账号操作,可考虑是否竞品的恶意攻击,或工作室代刷有奖活动的参与等。


这一类的现象较多出现在直播类或语音社交类的APP当中。


当然,若切换账号的操作存在相应的埋点,则可根据埋点行为的数据统计进行直接的判断,无须进行比值运算。


关于设备维度和账号维度的差异,在《工具类APP社区话题冷启动-以美的美居APP-场景知乎为例(入口&漏斗篇)》一文中,有详细的介绍,它是关于hdid和uid的区分。


2)活跃的定义也分静态和动态


静态活跃是最为常见的活跃定义。


和用户画像中所提及的静态划分依据一样,活跃的静态与否,同样是根据某一类型的特征在某段时间内,被修改的频率来判断的。


最为常见的静态活跃是用户的登录或启动行为。


无论用户做出何种操作,前提是用户先启动或登录某APP/平台。


因此,无论是哪种操作,其行为数总比用户的登录或启动数更多,也即更高频。


而动态活跃则一般采用次数维度来衡量。


当某个操作在某段时间内被进行的次数超过一定的界限,我们通常会定义为动态活跃用户。


如直播类软件的进频道次数日均≥5;社交类软件的im私聊次数日均≥10;社区类软件的动态发帖数日均≥3。


此外,还应理解,曝光事件的次数不应作为用户侧的活跃判断依据,它是判断内容效果的指标。


代表某内容被查看了多少,是指事物的吸引,而不是用户的活跃。


2. 目标行为的高发期


调研时间的选取不能仅关注用户的活跃,还应关注活跃的目标行为。


1)时间和行为是一一捆绑的


由行为反推对应调研的时间,目标行为在哪个时间节点上高发,调研时间就在哪个节点上选取。


2)行为的高发期指的必定是目标行为,而不应是动态行为,更不是无关行为


用户调研时,我们希望得到的是,什么样的用户倾向于做出怎么样行为的结论。


这个怎么样的行为即是目标行为,而什么样的用户则可根据动态行为进行画像刻画。


如,某次用户调研的目的是,探索话题A区活跃的用户是一类怎么样的群体?


调研时间选取的,应是和话题A区活跃定义相关的行为高发期。


如依据,话题A区内的动态点赞,评论,收藏,发帖等行为。


而不应是依据发现圈子(圈子下包含多个话题讨论区)内的动态点赞,评论,收藏。


这是用户画像刻画当中的动态行为依据,代表的是,在圈子内活跃的用户更有倾向地参与A话题活跃。


更不应是依据用户在社区商城的商品购买,商品收藏等操作,这是无关行为。


当然,若话题A的导向是和商城的某个促销活动相关,此时,用户在社区商城的商品购买,商品收藏等操作,即变为动态行为,但仍不是目标行为。


3)调研执行的间隔期


  • 用户调研的计划必定是分阶段执行,这个阶段一般指的就是调研的时间节点。每个间隔的时间节点必定是设备活跃的高峰期,亦或是目标行为的高发期。


  • 无论是设备活跃的高峰期,亦或是目标行为的高发期,在某段时间内,它是相对固定的。如,晚上8点,指的不是特定的某一天,而是一段时间区间,如,某个月内的每晚8点。


  • 时间的间隔一般和样本数量的均分相关。如,经判断,目标行为在每年春节期间的早上8点和晚上8点各出现高频操作现象,符合调研条件的用户数量有7w(通过APP内问卷调查形式发放)。此时,调研执行的间隔期为12小时,每天两次,春节7天假期总共执行14次问卷下发计划,平均每次调研用户数量为7w÷14=5k(用户等分,互斥个体)。



03

延展



用户调研是一个体系的方法论,从用户画像的建立,到明确画像的目标行为,再反推计划的调研时间,每个环节都有各自的依赖关系。


同时,用户调研的结论输出是依赖目标调研样本所推导的,是一个统计学上的问题。


假若,目标的调研样本出现样本无回答的现象,此时,是应将无回答样本直接剔除,还是想办法寻找别的样本替代?


如果是替代的思路,又该怎么确保样本替代的有效性?


相关的论述会在下一篇推文《怎么去做用户调研?-样本替换篇》中进行。


调研计划的执行不要拍拍脑袋就去决定,以目标行为为导向反推调研时间,这才能迎合用户习惯,定位用户所想。

#用户调研
#用户画像
评论 /{{info.pinglun_num}}
点击登陆后评论
发布
{{ reply.content }}
回复 删除
回复 {{ reply2.content }}
{{ reply2.create_time }} 回复 删除
更多推荐
{{item.title}}
{{item.update_time+'\u00A0'+item.hit_num+'阅读'}}
友情链接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iconfont 135编辑器 考古加 新鲜码
公众号
作者群
关于
免责声明
Copyright 2016-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杭州领帜科技有限公司 浙ICP备20200352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