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大一号”,作者:男一号,纷传经授权发布。
我们公司近段时间在开发一款全新的产品。我们所定义的全新,是指市面上所没有,这意味着全新的交互形式与内容呈现方式。
所以我们就必然要去思考它的形态、它的内容展示方式,它的交互等等。借此思考,回顾了人机交互的历史。然后,我们来说说老罗的TNT。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生产力的提高,一是生产规模的扩大,二是生产效率的提高。提高生产效率,包括这么几点:精细化、专业化、批量化。
基于这个认知,我们回顾人机交互的历史,它分别对应于不同阶段的内容生产、管理与消费方式。
01
文件式操作系统年代
因为拥有电脑者本来就是那些具有高学历的群体,所以内容自产、内容生产掌握在用户手里,在用户的设备上。因此鼠标+键盘,成为标配。
鼠标+键盘的交互特点是:(效果:极度精确);
交互:精确到像素点的输入(视觉为主);
对象:精确到字节级别(功能定义对象)。
02
网络操作系统年代
乔布斯通过iphone,发布了全新的操作系统:iOS。这是一个网络操作系统,用户从生产内容变为消费内容,触控取代鼠标键盘,成为核心的交互形式。
触控交互的特点是:(效果:精确性大大降低);
交互:指尖输入。最小触控范围为44*44像素(这是早期的iphone上的定义,基于当时的分辨率而言的)(视觉为主);
对象:精确到单个功能对象(交互定义对象)。
03
多样化屏幕甚至无屏操作系统
近两年,一大波无屏智能设备出现在人们的生活里,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亚马逊的echo音响。
这类产品,更多的依赖语音交互,内容消费也从视觉焦点式转为听觉伴随式、辅助式。
语音交互的特点是:(效果:精确性大打折扣);
交互:输入前需要先识别、明确交互对象,也就是常说的“唤醒”。交互=唤醒+对象(听觉为主。因为人类对意义的阐释,基于人类的语言。
而语言对意义的解释,常常需要借助于上下文。因此语音交互必然会超越交互对象,而引入了交互逻辑。
这导致语音交互这种方式,已然越过了对象层,进入了逻辑层);
对象:元素集构成的词组级别(对象构成复杂,极度不明确)。
我们来做这个实验:给你一个计算器,和一个智能音响,请分别用这两个设备计算下面这个式子的值:5 + [ 3564÷(517687-68×53)] = ?
通过计算器,人们是先计算68*53,得到一个结果,再计算用17687减去这个结果……而这个操作步骤,正是计算逻辑本身的顺序。
但语音输入不会是这样。人们对着音箱,想让音响做计算,就只能这样说:5加上中括号3564除以小括号517687减去68乘以53小括号中括号。
这个顺序,并不是计算的顺序,而是描述了整体的信息结构。机器也只能事先了解了整体的信息接口,才能再次分解过程,从而做出计算。
由此我们就已经非常明确语音交互与键鼠交互的差异了:
鼠标+键盘交互方式:以视觉为主。每次交互,只关心当前单个模块的处理逻辑,输入逻辑 = 处理当前模块的信息,正是处理逻辑。
这意味着这种交互方式是自下而上的。
语音输入方式:听觉为主,依赖于上下文。输入逻辑建立于处理逻辑的完整度之上,输入逻辑 = 整体信息结构。
这意味着这种交互方式是自上而下的。并且,正因为依赖上下文,使得它处理的对象,就不是单个元素,而是元素集。
回过头来看人机交互的发展历史,从鼠标+键盘 > 触控 > 语音的交互历史,其实也是信息大爆炸,从精英面向普通民众的历史,更多人通过设备,从内容生产转向内容消费的历史。
这个过程,伴随着如下变化:交互对象越来越粗糙,效率越来越底下,体验越来越低成本。对应内容越来越杂,消费人群越来越多,整体文化水平越来越低,越来越懒惰。
但是,可别忘记了,真正在做生产力的人,还是在用键盘及鼠标:工程师、程序员、金融从业者、优质内容生产者。
04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非常明确的一点是:语音+触控,根本不可能成为生产力工具。
当前的人类语音作为信息输入方式,具有先天缺陷(感兴趣的可以看看那本科幻小说《你一生的故事》,并已被拍成科幻电影《降临》)。
而想把触控作为精细化的操作方式,同样面临手指粗大的先天缺陷(在我的surface上,每当我想扩大或缩小窗口时那个急啊,老是恨自己为啥没有长成纤纤玉指)。
所以,TNT必然只是老罗的一厢情愿,就这!